天下皆謂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傳曰:天下徒見我道之大,而謂其似不肖,而不知其所以大,固似不肖也。何以言之?大道汎兮,其可左右,無乎不在者也。彼見其無乎不在,無可擬者,謂之似不肖,而不知其無不在而似不肖,乃道之所以為大也。蓋萬物莫非道也,則道外無物矣。道外無物,則無所肖者,此其所以為大也。若有所肖,則道外有物矣。道外有物,則道有所不在,其尚得為大乎?故曰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蓋我道所以如此之大者,以吾無我而不爭故也。夫唯無我而不爭,故能持人之所難持。我有三寶,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此皆持人之所難持者也。何則?人不能無我而不爭,故勇而不能慈,廣而不能儉,先而不能後,則無我不爭,乃其所以能保此三寶而持之也。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而我守之,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非慈乎?其行身也,徐而不費,以約為紀,非儉乎?未嘗先人而常隨人,人皆取先,己獨取後,非不敢為天下先乎?夫慈為柔弱矣,而能勝剛強,是能勇也。儉為不費矣,而用之不可既,是能廣也。不敢為天下先,為後人矣,而聖人用之以為官長者,皆從我者也,是能成器長也。今拾其慈且勇,拾其儉且廣,拾其後且先,則剛強之徒而已,死不亦宜乎?夫自事觀之,則軍旅之事愛克厥威允罔功,則慈宜若有所不行也。然自本觀之,則所以能立其威者,以慈而已矣。故曰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夫惟慈故儉,儉故不敢為天下先,則慈者,三寶之所自而始也。拾其慈則死,保其慈則生,則慈乃所以衛吾生者也。故曰天將救之,以慈衛之,慈立而三寶舉矣。
善為士章第六十八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傳曰:士之為言,事道而以將人為任者也。事道則以不爭而勝,將人則用人之力。若然者,何所事武哉?故曰善為士者不武。為士而無所事武,則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固其宜也。何則?體道者不爭,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則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是謂不爭之德也。體道者能下人,能下人者,樂為之用而不自用,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用人之力也。德則不爭,力則用人,雖用兵之危,我猶無為,況其它乎?無為為之之謂天德,至於無為,則與天同而無以加矣,故曰是謂配天古之極。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則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傳曰:道之動,常在於迫而能以不爭勝,其施之於用兵之際,宜若有所不行者也。而用兵者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則雖兵猶迫而後動,而勝之以不爭也,而況其它乎?何則?主逆而客順,主勞而客逸,進驕而退卑,進躁而退靜,以順待逆,以逸待勞,以卑待驕,以靜待躁,皆非所敵也。所以爾者,道之為常出於無為,故其動常出於迫,而其勝常以不爭,雖兵亦猶是故也。誠知為常出於無為,則吾之行常無行,其攘常無臂,其仍常無敵,其執常無兵,安往而不勝哉?苟為不能出於無為,知主而不知客,知進而不知退,是之謂輕敵。輕敵則吾之所謂三寶保而持之者,幾於喪矣,故曰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則幾喪吾寶。夫唯以不爭為勝者,則未有能勝之者也,故曰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五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傳曰:道法自然,其言亦希而自然。自然則無為,則知之行之也,不乃甚易乎?而天下不能知,不能行,何耶?以言有宗,事有君,而天下不知其宗與君,是以不吾知也。何謂宗?無為而自然者,言之宗也。自其宗推之,則言雖不同,皆苗裔而已矣,其有不知者乎?何謂君?無為而自然者,事之君也。得其君而治之,則事雖不同,皆臣妾而已矣,其有不行者乎?惟其不知宗之與君,此所以不吾知也。夫道之所以為天下貴,以其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故為天下貴。使道而可以知知識識,則何貴於道哉?故曰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以若辱若愚之容而大白盛德,天下鮮儷者,是之謂被褐懷玉。
知不知上章第七十-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傳曰:道之為體,不知而能知者也。知其不知,而以不知知之,知之至者也,故曰知不知,上。雖知其不知,而以知知之,則其心庸詛而寧乎?故曰不知知,病。夫唯知知之為病而病之,則反乎無知,而知不足以病之矣,故曰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此而已,故曰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南伯子綦曰:我悲人之自喪者,吾又悲夫悲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後而日遠矣。若子泰者,可謂病病者乎?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傳曰:民不冥於道,而唯識知之尚,故生生厚。生生厚,故輕死。輕死,故不畏威。民至於不畏威,則無所不為,此天之所自以明威而大降其威虐也,故曰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夫唯以道治天下者,知夫充滿天地,包裹六極,凡命於天者,其居之所同然也,勿狹之而已矣。精神四達並流,無所不極,凡命於天者,其生之所同然也,勿厭之而已矣。夫民無常,在我而已。夫唯我不厭,是以民亦不厭也,則奚不畏威之有哉?是故聖人自知以常,而不自見以外其身,知常而外其身,乃所以不狹其所居也。自愛以嗇,而不自貴以遺其生,愛音而遺其生,乃所以不厭其所生也。故去彼知識之病,而取此不識不知之不病也。
勇於敢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知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執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傳曰:其剛強而叉於外物者,勇於敢者也,則死之徒是已,故曰勇於敢則殺。致其柔弱而無所必者,勇於不敢者也,則生之徒是已,故曰勇於不敢則活。勇於敢者,人以為利,而害或在其中矣。勇於不敢者,人以為害,而利或在其中矣。然則天之所惡,殆非可以知知而識識也,故曰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之動也,豫若冬涉川,猶若畏四鄰,猶難之若此者,以天之所惡為不可知故也。夫唯不可知,則不識不知,乃所以順帝之則也。蓋天之生物,因其村而篤焉,栽者培之,傾者覆之,則未嘗與物爭者也,而物莫能違之者,故曰不爭而善勝。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其行其生,未嘗差也,故曰不言而善應。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故曰不召而自來。易則易知,而其道盈虛,與時消息,而未嘗違,故曰坦然而善謀。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其聰明明威未嘗自用,而惠吉逆凶猶影響也,故曰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夫唯天之道不可知為如此,聖人所以勇於不敢,而不識不知,乃知所以順之也。
民常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人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而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斷。夫代大匠斷,希有不傷其手矣。
傳曰:民之為道,固常不畏死者也。唯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則可以使之畏威而重死矣,奈何以死而懼之而欲其畏死乎?何以知其然也?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則孰敢不畏死而為奇乎?然而執之而不勝,殺之而不止者,則民之不畏死,而不可以死懼之明矣。然則以道治天下者,宜如何哉?常有司殺者殺,勿代之而已矣。何謂常有司殺者殺?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則司殺者天之謂也。刑戮有出於好惡,而不用於天討,則是代司殺者殺也。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斯。代大匠斯,希有不傷其手者矣,則代司殺者殺,其傷可知也。
民之飢章第七十五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