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曰:萬物始乎是,終乎是,是大成也,然始無所始,終無所止,故若缺。唯其若缺,故其用日新而不敝。萬物酌焉而不竭,是盈也,然益之而不加益,故若沖。唯其若沖,故其用日給而不窮。大直者,曲之而全,枉之而直者也,故若屆。大巧者,刻彫眾形而不為巧者也,故若拙。大辮者,不言而辮者也,故若訥。如是無它,凡以有本故也。本者何也?今夫寒熱者,天地之所為,有形之所不免也,而一躁焉,則可以勝寒,一靜焉,則可以勝熱。以一時之躁靜,猶可以勝天地之所行,況夫體無為之清靜,以為天下正,則安往而不勝者乎?故以言其成,則若缺而不敝,以言其盈,則若沖而不窮,其直若屈而伸,其巧若拙而工,其辮若訥而諭,此之謂有本。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傳曰:天下有道,民之智能已於耕食之間,而盜爭銷於無欲之際,而其死已脫矣,故曰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見可欲以為造兵之本,雖有封疆之界,不能定也,故曰戎馬生於郊。然則罪之所由生者,何耶?可欲而已矣,故曰罪莫大於可欲。由可歌故不知足,則雖有餘而不止也。平為福,有餘為禍,故曰禍莫大於不知足。由不知足故欲得,欲而得之,則怨咎之招而兵之所以不已也,故曰咎莫大於欲得。故不知足者-,雖足而不足,則知足之足,常足也可知矣。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傳曰:天下之所以為天下者,果何邪?知天下之所以為天下,則不出戶而知之矣。天道之所以為天道者,果何邪?見天道之所以為天道,則不窺牖而見之矣。今夫天下之大,固無窮也,必待出而後知之,則足力之所及者寡矣,所知者幾何哉?天道之遠,固不測也,必待窺而後見之,則目力之所及者寡矣,所見者幾何哉?故曰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知天下之所以為天下,故不行而知;見天道之所以為天道,故不見而名。夫何故?以其備於我故也。知之於所不行,名之於所不見,則不為而成矣。
為學日益章第四十八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故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傳曰:為學者,未聞道者也,未聞道而求之,則不得不搏,故曰益。為道者,已聞道者也,已聞道者而為之,則期至於無為而已,故曰損。而損之者未免乎有為也,並其損之者而損焉,而後至於無為。無為者,無有而已。無不為者,乃所以無無也。此之謂絕學無憂。無憂之謂神,神也者,物物而非物者也,則取於天下 也何有?由此觀之,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觀莊 周之所以應帝王者,而深求之則可知已。
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喋喋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傳曰:人心其神矣乎?操則存,拾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操存拾亡則無常體之可測,出人無時則非今昔之可求,莫知其鄉則非方所之可得。神則若是,人心亦然。聖人先得我心之盡者也,故無常心,而以百姓心為心,猶之鑒也無常形,以所應之形為形而已。,聖人之視己心也如此,則其視百姓心亦若是而已,則善不善、信不信,亦何常之有哉?故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知其心之善不善無常,而以德善之故也。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知其心之信不信亦無常,而以德信之故也。物得以生之謂德,形體保神、各有儀則之謂性。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則德者性之所自出,則無不善不信明矣。聖人之在天下,蝶蝶然不已,為百姓渾其心。渾其心也者,使信善者不以自異,而不善、不信者不自棄故也。百姓皆注其耳目,唯聖人之為視聽,而聖人皆孩之。孩之也者,遇之以慈,待之以厚,雖有不善不信,猶善而信之,知其心之無常猶己而已矣。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傳曰:生者死之徒,死者生之始,則生死相為出入而已矣。生之徒十有三,則由生而得生,非幸生者也。死之徒十有三,則由死而得死,非不幸而死者也。民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則豹養其內而虎食其外,毅養其外而病攻其內,非不以生為事,顧不得其道,而動之死地者也。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由生得生,由死得死者,固不必論,而以生為事,而反之死地,其失為在此也。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焉。老子之於此言固已體之,而言蓋以疑之,言聞以質之,何也?此莊周所謂重言耶?嘗試論之:人之所以遇虎兕被甲兵,而虎兕甲兵之所以能傷人者,以吾有身故也。今我視吾心莫知其鄉,則吾心不可得,吾心不可得,則吾身與物亦不可得,內不見有身,外不見有物,則孰為死地?孰為虎兕甲兵而投其角、措其爪、容其刃哉?然則善攝生者,夫何以加此?
道生之章第五十-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傳曰:萬物之生,常本於無名之物而其畜常在於一而未形,而物得以生之際。無名者,道也。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者,德也。及其為物,則特形之而已,非其所以生且畜也。已有形矣,則裸者不得不裸,鱗介羽毛者不得不鱗介羽毛以至於幼壯老死不得不幼壯老死,皆其勢之必然也,故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然則勢出於形形出於德,德出於道。道德本也,形勢末也,本尊而末卑,本貴而末賤,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此其所以能以無為之柔弱而勝形勢之剛強,則王侯之所以賓化萬物者,在此而不在彼也。然則雖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至本而言之,則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莫非道也。而道終無名焉,故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歿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傳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則經所謂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者是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常無名而為天下母,何也?蓋有
名徒為萬物母,而未足為天下母,無名天地之始,則自天而下皆生於無名,故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也。聞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今我既得其母,以與心契矣,非特聞之而已也,則知天下之物皆我之所出也。知天下之物皆我之所出,而我常守之而不失,則天下孰能以其所出而害其所自出哉?此其所以役身不殆也。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此則守其母之謂也。心動於內而吾縱焉,是之謂有兌。有兌則心出而交物,我則塞其兌而不通,不通則心不出矣。物引於外而吾納焉,是之謂有門。有門則物入而擾心,我則閉其門而不納,不納則物不入矣。內不出,外不入,雖萬物之變芸芸於前,各歸其根而不知矣,夫何勤之有哉?古之人有能廢心而用形者,以此道也。若開其兌而不塞,濟其事而不損,則我之心直為物之逆旅莫適守者,何恃而不亡哉?此所以終身不救也。夫惟守其母者,每見其心於動之微,則寂然不動矣。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曰見小曰明。守無形之至柔,而物莫之能勝也,故曰守柔曰強。既用其光以照其動之微,復歸其明以反於寂然也,則未嘗開兌濟事,以至於不救,何殃之有哉?如是則襲於知和而深不可見矣,故曰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釆,帶利劍,厭飲食,資財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傳曰:君子之於道,不可以不劇心。心製而無餘,雖萬變陳於前,而不足以撓吾之靜,夫何施而畏哉?使我不能製心,而有介然之知行於大道,則唯施是畏,求其周行不殆,不可得也,況夫開其兌,濟其事者耶?大道之為體,不知而知,則夷之甚者也,而民乃欲以有知求之,是好徑而不知所由也。人之生以食為本,而食必出於田,田治而倉實,倉實而食足,食足而財豐,財豐而廷治,以知其本之所自出故也。今以介然有知之心,而行於大道,則已不得其母,不得其母則其子非吾有也,非吾有而取之,猶之酒掃其庭內,蕪其田,虛其倉,而服文釆,帶利劍,厭飲食,資財有餘,亦非其有而取之矣。非盜誇無以為也,豈道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