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愁的秋天,更能深入人心,她的蕭瑟凋零與多情無奈,很完美地詮釋著秋睛若此時的心境。
心若無牽掛,走到哪兒都是流浪,這句話倒是很應景。秋晴若拖著沉重的步子走過那座快要被人遺忘的斷橋,秋風蕭瑟而起,枯黃的葉子被風吹得沙沙作響,有些不堪風的摧殘紛飛在半空之中;有些直接飄落在秋晴若身前。她有些恍惚,小時候的那些記憶還在,有多久沒有踏進過這片凈土了。
秋晴若走過斷橋,直穿過一個村子,此時的村子很是安靜,村子裏的人們全部搬離到鎮上去住了。沿著小路一直走到一間看著已經有些破舊的屋子,這個屋子還是她很小的時候住過的,那時候爸爸媽媽還在,村子裏的人們也都還在,在這裏生活了幾年,那是她最幸福的日子。
秋晴若推開門走了進去,屋子太久無人打掃,到處都是灰塵以及蜘蛛網。她找到了掃帚仔細地打掃著屋子的每一處角落,觸景生情,眼淚禁不住緩緩掉落下來。
在秋晴若的記憶中,爸爸媽媽的感情一直很好,從來沒見他倆紅過臉,吵過架。即便是生活在這個重男輕女的地方,作為家中唯一的女兒,爸爸也都很疼愛她,奶奶亦是如此。剛開始的時候爸爸媽媽其實也是跟大家住在村子裏的,隻是爺爺自她出生時就不大樂見她,也不喜歡爸爸媽媽,時常會看到他打罵媽媽,爸爸是個孝順的孩子,又不忍讓媽媽受委屈,就搬出了村子、在村子不遠的地方搭建了這個屋子。
爸爸上下有三兄弟,另外還有一個妹妹嫁到城裏去了。村子裏的屋子就由兩個叔叔分了。爺爺始終認為二叔最聰明,也隻看得重他,重要的是二叔還娶了個厲害的媳婦,很爭氣地給他生了個孫子,這讓原本就很受寵的二叔更是比爸爸跟三叔都要受待見,爺爺也就同二叔住在了一處,而奶奶同三叔住在了一處。爸爸是個實誠之人,對於這樣的安排並未有怨言,隻是奶奶時有心疼之意。大概隻有奶奶是真心實意疼愛她的大兒子了,奶奶常到她們住的屋子來照顧她,對她這個可憐的小孫女的疼愛也遠超過二叔、三叔家的小孩。
奶奶也是苦命之人,爺爺待她並不好,三嬸亦是時常嫌棄她做的活不夠多,奶奶體弱多病,加之又疲於各種勞動,終於不堪重病過世了。過世那一年,秋晴若時常會夢到奶奶,那些還沒有實現的願望,說好要等她長大讓奶奶過上好日子的願望就這樣沉澱在了她的心裏。
村裏並無私塾,那些同她一起長大的小孩都要上學,年輕的爸爸媽媽開始往鎮上搬去,有外出打工的,還有在鎮上租屋子陪小孩讀書的,還有的幹脆在外麵買了房子不回來了,村裏漸漸清冷了許多。那時候的秋晴若也去了鎮上讀書,剛開始每周還回到這間破屋子裏,之後爸爸媽媽心疼她來回累也難免耽誤學習,兩人商議後便到鎮上租了個屋子做起了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