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電影片名漢譯的功能途徑
影視翻譯
作者:閆朝暉
[摘 要] 電影片名是電影的名片,是人們了解電影的開始,電影片名的翻譯對於譯製影片的成功發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目的論倡導的“目的決定方法”的原則,翻譯者應在準確把握影視內容的前提下,用新穎的措辭製造懸念,從電影內容中萃取精華提示核心內容,深挖影視內涵以利於文化交流,套用經典名句提高藝術品味,不可硬譯、死譯。
[關鍵詞] 電影片名;功能目的論;英漢翻譯
電影是很容易被各個文化層次的人們所接受的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隨著改革開放程度的進一步加深,越來越多優秀的國外影片被引進中國,譯製影片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人們對一部電影的了解是從電影片名開始的,片名就成了電影的名片和廣告,[1]因而做好電影片名的翻譯工作,對於譯製影片的成功發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電影譯名應著重從語言文化差異以及觀眾反應為切入點,認真考慮商業、信息、文化和審美功能,同時做到簡明扼要,新穎醒目,以便最大限度地吸引觀眾,在觀眾心目中留下難忘的印象,為影片進行廣告宣傳。起源於德國的功能翻譯理論,認為翻譯活動所應遵守的原則不應該是忠實,而是應該按照譯文在目的語中的預期功能選擇合適的策略,這對電影片名的翻譯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根據功能目的論的原則,譯者可以跳出傳統翻譯研究所奉為圭臬的忠實觀的窠臼,采用更加靈活的翻譯策略,從而迎合大眾的審美需求,為譯製影片做好廣告宣傳,更好地服務中外文化交流,創造更高的商業利潤。下文,筆者將以起源於德國的功能學派的翻譯理論為指導,探討英文電影片名漢譯的策略,以期為譯製影片的片名翻譯提供借鑒。
一、功能目的論概述
德國翻譯理論家萊斯是功能翻譯理論的奠基者,她在1971年出版的《翻譯批評的可能性及其局限》一書中,首先提出“把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特殊目的”作為評價譯文的一種新模式,從原文和譯文之間的關係來評價譯文。她把文本功能和翻譯研究結合起來,將文本按不同的功能分成三大主要類型:即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信息型文本重在陳述事實、信息、知識和觀點,關鍵在於內容的傳達。表情型文本側重於信息發出者感情的表達,信息發送者將其對現實的感情和態度通過創造性作品傳達給接受者,並使用韻律和修辭等手段加強文本的審美效果。操作型文本是有目的地傳遞信息,通過強化感染作用誘發接受者做出某種行為或反應。[2]
費米爾是萊斯的學生,也是功能翻譯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她在1978年出版了《普通翻譯理論框架》, 書中提出的“功能目的論”成為該學派的重要理論基礎。功能目的論的核心思想是:(1)翻譯有明確的目的和意圖,但是翻譯的意圖性未必體現原作和原作者的意圖,而是體現翻譯活動的參與者所要達到的意圖,翻譯行為的發起者確定翻譯的目的,規定翻譯要求。(2)翻譯應遵循目的性法則、連貫性法則和忠實性法則。“目的性法則”認為,翻譯意圖決定翻譯的整個過程,翻譯方法和策略的選擇都由翻譯所要達到的目的來決定。連貫性法則要求譯文必須做到語內連貫,即譯文能被受眾理解,並在目的語文化、交際環境中有意義。忠實性法則指原文和譯文間應保持語際連貫一致,這同傳統譯論的忠實觀類似,但是忠實的程度和形式是由譯文的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決定的。(3)翻譯的標準應該是合適,而不是等值。合適是指譯文要符合翻譯要求,即在目的語中所應達到的要求。[3]
二、電影片名的功能特點
功能學派雖然把文本的功能分成三個主要類別,但是也強調在很多的情況下,某一文本同時表現為多種功能,隻不過各種功能的主次地位有所不同。電影作為一種商業化的藝術形式,決定了影視片名必然是以感染功能為主、信息功能和表情功能為輔的功能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