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國電影製片公司壟斷時期天津製片業考察(1 / 3)

外國電影製片公司壟斷時期天津製片業考察

學術論壇

作者:王誌強

[摘 要] 天津是中國北方電影傳入最早的城市,但直到1924年左右的“國產電影運動”之前,天津仍然隻是外國電影製片公司拍攝影片的重要外景地之一,拍攝的主要是風景風俗短片和以八國聯軍侵華和義和團運動等新聞素材為主的短片,這些拍攝素材在畫麵上表現出明顯的西方視角和強烈的主觀色彩。但不得不看到的是,無論是外國影片的進入以及外國電影資本的活動,還是由此刺激出現的民族電影人,都為日後民族電影製片業的起步與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 國產電影運動;電影製片;民族電影

從1905年中國人攝製了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到20世紀20年代初,由於經濟與技術落後等諸多原因,中國人拍攝的影片絕大多數是短片,而國外影片在市場上占有絕對優勢。在後來被人們稱之為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運動”①之前,無論是全國,還是就天津而言,製片業都被壟斷在國外資本的手中。本文就旨在探討“國產電影運動”之前天津一地的製片業概況。

19世紀末電影從歐洲傳入中國,作為一種“舶來品”,人們在逐步了解中,很快接受並被這種新興的藝術種類所吸引,但在這一時期內,無論是影片的製作還是發行放映,基本上都被國外的電影公司掌控。20世紀的最初10年,由於電影產業的影響力及商業利潤的驅使,國外的一些電影公司諸如法國的盧米埃爾、百代公司,美國的湯默斯·愛迪生公司、繆托斯柯普—比沃格拉夫公司等紛紛來中國拍攝影片。這一時期拍攝的影片多為風景風俗短片和以義和團、八國聯軍侵華等為內容的新聞短片,其中有些短片曾在中國國內放映,但大多數短片的素材,特別是醜化中國人的素材,因中國人的抵製和反對往往是經過剪輯在國外放映。當時的拍攝地點主要集中在香港、上海、廣州和京津等地區。

一、風景風俗短片的拍攝

早期外國製片公司攝製的短片充分利用影像的逼真性和新奇性來贏得本國觀眾的關注。“1902年,美國繆托斯柯普—比沃格拉夫公司根據派出的攝影師在天津拍攝的素材,編輯發行了風景短片《天津街景》,約放映3分鍾。影片真實地記錄了當時天津的三岔河口、玉皇閣、天後宮、大佛寺、望海樓、望海寺、崇禧觀等建築,以及當時的商業中心——北大關的風貌。據考,美國國會圖書館保存有這部影片。”②美國比沃格拉夫公司於1901年到1903年在天津拍攝的電影短片除了《天津街景》以外,還有《火車進站》《小舢板與大輪船(1)》《小舢板與大輪船(2)》《中國工人回國》《天津堤岸》等。③從短片的名稱《天津街景》《火車進站》等可以使人輕而易舉地聯想到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早期電影中的景物甚至相同的影片名稱。此種類型的天津的景物和天津人的生活場麵成為這些外籍攝影師眼中值得關注的部分,也說明了對於外國觀眾來說這些電影的確可以起到窗口的作用,也就是這些在國外的觀眾看到的來自遙遠國度景物的影像,可以滿足他們的興趣和獵奇心理。

二、新聞事件短片的拍攝

在華北地區進行拍攝影片的外國攝影師主要是拍攝義和團運動和一些風景短片,有關義和團運動的拍攝,攝影師對這一愛國主義運動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曲解和粉飾,以便迎合外國人眼中中國的落後和野蠻。例如,據《天津通誌·廣播電視電影誌1924—2003》記載“1900年6月14日、15日,義和團和天津人民接連焚燒了倉門口、西門裏、西沽等處的教堂。6月21日,望海樓教堂剛蓋好半年,再次被憤怒的民眾燒掉。據法國著名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在《電影通史》第二卷記載,法國攝影師詹姆士·威廉遜在天津拍攝了義和團運動的影片素材,製作了《中國教會被焚記》(又名《火燒望海樓事件》)。該片可放映5分鍾。”④喬治·薩杜爾在他著的《電影藝術史》中認為這部短片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聞片”,是“從當前的時事取材,根據自己的想象,隨意加以渲染”⑤。這部影片實際上是詹姆士·威廉遜根據新聞素材,在自己的花園洋房前,由他一家人擔任演員而拍攝的,是製作者自編自導排演的“新聞片”。導演直接使用歪曲事實的方法,誣蔑中國人的反帝鬥爭是暴民行為,顯露出敵視中國的立場和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