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疆圉險要(1 / 3)

(前誌凡三則,隸於左,有引)

弭患 驗征 紀秩

右稽前誌,雖載弭患、驗征及紀秩,而疆圉險要,一著未嚐加意。今敕頒此條,諭令各裏裏長詳查峻嶺厄隘、關山界限、守要害,戒不虞,俾掌疆司險,三巡三鼜,思患豫防,與民休息,治安策豈逾斯乎?然人謀必周,天垂象有災祥,亦當因以修省,蒞治者,知其然,上體聖諭至意,遵五條而奉行毋忽,則有善必錄,書年書人,例在《春秋》,紀秩以告成,又烏容廢!

弭患

縣治在昔為坊者一,為鄉者四,鄉為裏者十五。迨明嘉靖間,始分還集為二圖。萬曆十一年,又分龍興為二圖,乃有十七裏,並在坊編十八裏,裏長永垂版籍。

若在坊疆圉,北有鳳山,馬旗山疊峙其後,南有龍津一帶環於前,東則尾寮、北地灣,西則大嶺、小嶺,皆左右之門戶。城垣鞏固,苞桑不拔,是在坊為一十七裏之都會也。

隔津為永安裏。有閬、午二山為之屏障,黃龍、產坑、金龜之山相為擁護,負郭之地,險莫逾焉。

縣之西界,則光德也。離縣十裏許,土窄人稠,東襟於溪,而連於崇善裏翁後格;南接新溪裏,而阻於澳江,亦稱扼要焉。

縣之東十裏為長泰裏。雖平原廣衍,有高田山、大磜、宮嶺為裏垣衛,而白泥隘、龍潭隘、大宇隘,各鄉俱有堤防,以備不虞。

由永安而上依仁裏,去縣西南二十裏。道通同安,界於東嶺,則以龜窯隘、石竹嶺為扼要;南連南安,則以龍門嶺、龍塘山為峭險。

進而新溪裏,與依仁隔一水,亦在縣西二十裏。諸鄉則赤嶺、五裏埔、五莊、善益、鹽壇等處,俱有土堡防患。

連乎新溪者,新康也,離縣西北五十裏。西抵崇信,北抵龍興,南接漳、同,有羅岩、大屏高山之險矣。

縣之北二十裏,至於崇善裏。東抵來蘇,而連乎永春、南安,以吉磜嶺巡檢衙為其要;一抵於在坊,一抵於新溪,而設險於蓬隔。

縣西北四十裏,為龍興之界。各依山阻溪。興一有石頭崎、上地嶺、湯泉為要地;興二有科名、大小尖山為險固,稱為二裏屏翰。

大、小尖山之後,地名湖頭,乃來蘇、感化二裏在焉。俱在縣北六十裏,隔津為界。上達汀、漳,下連興、泉,商旅所至,舟車所通,誠為輻輳。民之環住其間者,繡錯不絕,煙火相接。一帶市肆,倍於邑內。土風文物,非別裏所得而班也。故《泉誌》稱“小泉州”雲。疆圉之內,東北界於永春,而扼阻於打鼓嶺、白茫坑;西南抵於龍興、還集,而扼阻於五閬山、禦史嶺。盤山阻溪,為一邑隩區。

外而還一、二,乃下六裏之內地也,在縣治西北一百三十裏。其中崇岡複嶺無複論矣,所共固者,惟徐洲嶺、烏塗隔、華地,為還一之外屏;而又以達磨山、福春嶺、橫洋,為還二之內翰。

龍涓山嶺疊嶂,在在固圉。東南為護國岩等林隘,據險於漳之長泰;西北為燕尾隘、轉水津,誇固於漳之龍溪。

至崇信,山川所屆,為下六裏之甲,在縣西北百餘裏。中如三洋、多卿、嶢洋、臚傳、赤石、後格諸鄉,各依山據險,其最著者如石崆崎、北岩山、珍山,懸崖峭壁,稱裏內之固;又如白葉堡、銀場、典林、佛天隘,為漳界之要。

遞而感德,疆場尤廣,在縣治西北一百五十裏。嶺複一嶺,巔複一巔,地連漳郡,則隘處大深、桃洲;界跨還二,則固據南崎、左槐。枕汀、漳之上郡,襟槐、覆之外流,與崇信並稱扼要。

由縣至於常樂界,亦在西北一百裏。地窄小,道通延、汀,壤接永春。所恃者,惟覆鼎一山,小橫一隘。收雙溪、劍鬥之地,控霞鎮、長基之山,相為表裏,而設險以備不虞。堪稱安邑邊疆之固,與在坊聯首尾雲。

宋建炎中,盜楊勍寇安溪,還集人楊振率鄉兵禦之。

紹興十三年,臨汀寇至,統製劉寶即小尖山築寨禦之。

元至正十一年冬,賊攻縣治,監郡偰玉立捕獲之。

十四年夏,安溪盜李大、南安盜呂光甫,聚眾劫掠。

二十五年十二月,湖頭賊張治國劫掠郡邑。

明正統十四年,沙寇鄧茂七作亂,分黨掠郡境,縣民被害。已,複攻郡城,郡守熊尚初逆戰於古陵,死之。

弘治四年,漳平盜溫文進寇縣,攻陷縣治,副使司馬垔督兵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