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1 / 3)

宋宣義郎試大理寺主薄兼

括州縉雲縣令朱弁正儀注

微明篇

道周象外謂之微,德隱宜中謂之明。是知非微無以究真宗,非明無以契玄旨,微明之義,體用兩然。

老子曰:道可以弱,可以強,可以柔,可以剛,可以陰,可以陽,可以幽,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應待無方。

此與《道原篇》意同也。

知之淺,不知之深,知之外,不知之內,知之麤,不知之精,知之乃不知,不知乃知之,孰知知之為不知,不知之為知乎?夫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故天下皆知善之為善也,斯不善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夫道絕形聲,非聞見能辯;德非藻飾,豈善惡能明?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其至已矣。

文子問曰:人可與微言乎?老子曰:何為不可。唯知言之謂乎?夫知言之謂者,不可言言也。

微言,謂至妙言。唯忘其言,可與言也。

爭魚者濡,逐獸者趨,非樂之也。故至言去言,至為去為,淺知之人,所爭者末矣。夫言有宗事有君。夫為無知,是以不吾知。

道者無名之妙,言者至理之宗,達妙者無言,明宗者不競。是言至而無言為至,而無為而知自知爾,執雲吾知。

文子問曰;為國亦有法乎?老子曰:今夫挽車者,前呼邪軤,音乎。

後亦應之,此挽車勸力之歌也。雖鄭、衛、胡、楚之音,不若此之義也。治國有禮,不在文辯。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夫所用者有宜,各當其要,猶挽車勸力,不當奏以鹹池之樂。治國寧民,務崇樸素,何煩藻麗之說也?

老子曰:道無正而可以為正,譬若山林而可以為材,材不及山林,山林不及雲雨,雲雨不及陰陽,陰陽不及和,和不及道。道者所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無達其意,天地之間,可陶冶而變化也。

夫道無正,正出於道,猶山林非材,而材出於山林。自雲雨已下,言不及道者,以其無狀無象,故能包羅萬有,總括羣方。唯體道者,知變化無窮也。

老子曰:聖人立教施政,必察其終始,見其造恩。

造恩,謂製法立教也。

故民知書即德衰,知數而仁衰,知券契而信衰,知機械而實衰。

斯數者皆由大道而後興,隨時而立製。製之逾謹,違之逾切,是知實信衰而機械設,機械設而姦濫甚矣。

瑟不鳴,而二十五絃各以其聲應;軸不運於己,而三十輻各以其力旋。弦有緩急,然後能成曲;車有勞佚,然後能致遠。使有聲者乃無聲,使有轉者乃無轉也。

瑟無聲,聲在於弦;軸不轉,轉在於輪。是無聲而能有聲,無轉而能有轉,故無聲之聲而曲即成,無轉之轉乃能致遠也。

上下異道,易治即亂,位高而道大者從,事大而道小者凶。

冠不可踐於足,臣不可尊於君。上下乖亂,亡無日矣。

小德害義,小善害道,小辯害治,苛悄傷德。

矜小惠而蔽大道,縱小忿而傷至德。

大政不險,故民易導,至德優遊,故下不賊。至忠復素,故民無偽匿,上有平正,下無險詖;上有清簡,下無巧偽。

老子曰:相坐之法立,即百姓怨,減爵之令張,即功臣叛。

獄訟相引,無辜者受其怨;爵位減黜,有功者懷其叛。

故察於刀筆之跡者,不知治亂之本,習於行陣之事者,不知廟戰之權。

治亂者,謂垂拱無為之化,非督責之吏所知。廟戰者,謂決勝之術在方寸之地,非一卒之能曉。

聖人見福於重關之內,慮患於冥冥之外。

重關之內,冥冥之外,謂出禍福之場,絕思慮之境,自非聖人,安能玄鑒也?

愚者惑於小利,而忘大害,故事有利於小而害於大,得於此而忘於彼。

小見忘大,得利忘害,迷倒之甚,弄愚若何?

故仁莫大於愛人,智莫大於知人,愛人即無怨刑,知人即無亂政。

愛人猶己,則刑不濫;知人盡誠,即政無亂。

老子曰:江河之大,溢不過三日,飄風暴雨日中不出須臾上。

言人為暴,不久而亡,由飄風橫厲,不日而止也。

德無所積而不憂者,亡其及也。夫憂者所以昌也,喜者所以亡也,故善者以弱為強,轉禍為福。道沖而用之,又不滿也。

愚者執迷而不返,以憂為喜,則速亡;善者守道以全樸,轉禍為福,則必昌。

老子曰:清靜恬和,人之性也。儀表規矩,事之製也。知人之性,即自養不悖,知事之製,則其舉措不亂。

恬和者,率性之本也。規矩者,製欲之過也。牽於欲利,雖靜而常悖;明其法度,雖動而不亂。

發一號,散無競,總一管,謂之心。見本而知末,執一而應萬,謂之術。

發號,謂使心不競。使心不競,即混百節而歸根,應萬物而冥一謂之術。

居知所為,行知所之,事知所乘,動知所止,謂之道。

至人者,行藏有時,吉凶縣料,若其不然,何以為道也?

使人高賢偁譽己者,心之力也;使人卑下誹謗己者,心之過也。言出於口,不可禁於人,行發於近,不可禁於遠。

善惡由已,謗譽因人,眾口所偁,莫之能禁。一行有虧,無遠不至。

事者難成易敗,名者難立易廢,凡人皆輕小害,易微事,以至於大患。夫禍之至也,人自生之,福之來也,人自成之,禍與福同門,利與害同鄰,自非至精,莫之能分,是故智慮者禍福之門戶也,動靜者利害之樞機也,不可不慎察也。

夫至人所為必謀,始克料於終。且名利之所起即禍福之生門,故杜名利之原,閉禍福之門,即智慮自通,而動靜無變也。

老子曰:人皆知治亂之機,而莫知全生之具,故聖人論世而為之事,權事而為之謀。聖人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弱能強,隨時動靜,因資而立功,睹物往而知其反,事一而察其變,化即為之象,運則為之應,是以終身行之無所困。

人皆能機於治亂之道,而不能全身於治亂之間,故聖人論世權事,應變無窮,相時而為,終身不辱也。

故事或可言而不可行者,或可行而不可言者,或難成而易敗者。所謂可行而不可言者,取捨也;可言而不可行者,偽詐也;易為而難成者,事也;難成而易敗者,名也。此四者,聖人之所留心也,明者之所獨見也。

審行藏之勢,察成敗之由,其唯聖明方能獨見也。

老子曰:道者敬小微,動不失時,百射重戒,禍乃不滋。計福勿及,慮禍過之。同日被霜,蔽者不傷,愚者有備,興智者同功。

賢者無慮為愚,愚者有備為賢。

夫積愛成福,積憎成禍,人皆知救患,莫知使患無生。夫使患無生易,施於救患難。今人不務使患無生,而施救患難,雖神人不能為謀。患禍之所由來,萬萬無方。聖人探居以避患,靜默以待時;小人不知禍福之門,動而陷於刑,雖曲為之備,不足以全身。故上士先避患而後就利,先遠辱而後求名。故聖人常從事於無形之外,而不留心於已成之內,是以禍患無由至,非譽不能塵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