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1)

《大馬扁》十六回,一名《大馬騙》,日本明治四十二年,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日本東京三光堂排印。隻出上卷,下卷未出。作者黃小配(1872-1913年),名世仲,號棣蓀,別署禺山世次郎,筆名黃帝嫡裔,又號世界一個人。廣東番禺人。1901年在南洋即參與興中會的外圍組織中和堂。1903年回香港任《中國日報》記者。發表《辨康有為政見書》而名聲大振。1905年年參加同盟會,被選為香港分部交際員。1907年創辦《少年報》,還在香港主辦過《中外小說林》。1911年武昌起義後,廣東宣告獨立,黃小配任民團局長。1912 年被廣東軍閥陳炯明假手他人殺害。所作小說多部,成就卓著,計有《大馬扁》、《廿載繁華夢》、《洪秀全演義》、《宦海升沉錄》等。其作品積極鼓吹民主革命,主旨為暴露晚清的黑暗政治,抨擊保皇複辟。

大馬扁,馬扁合為騙字,取大騙之意。譴責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康有為,旨在反對立 憲。此小說實為《辨康有為政見書》的延伸和形象化的描寫。作者對保皇黨人物深惡痛絕,寫康有為“唯恐人不惡之”而取“無往不惡”、“進惡設其罪”的“集惡”寫法。未免誇大片麵而失實,有人身攻擊之嫌。故書中的康有為已是小說人物,不再是曆史人物了。小說以激進情緒對維新派人物基本上持否定態度,惟對譚嗣同持同情態度。

從文學角度看,技巧顯得有些粗糙,有的情節極為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