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荼蘼花開 塵煙散盡的絢麗(1 / 2)

荼蘼花開 塵煙散盡的絢麗

植物之美

作者:陳博君

2012年5月19日,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在白宮迎接出席G8峰會的領導人配偶到訪。抵達白宮參觀的有法國總統奧朗德的女友,加拿大總理夫人,日本首相夫人,意大利總理夫人 等。

暮春時節,繁花似錦,數十好友圍案歡聚在高大的花架下飲酒暢敘。眾人因景生情,相約了一個獨特的行酒令:落花掉進誰的酒杯,誰就得將杯中酒喝淨。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微風陣陣拂來,潔白的花瓣霎時如雪片般紛紛落下,酒杯裏、幾案上、衣袖中滿是落英,在座者無一遺漏……如此浪漫至極的場景,記載在南宋時期重要的文言小說集《曲洧舊聞》之中,說的是北宋翰林學士範鎮為商議國事政事,邀友在荼蘼花下舉辦“飛英會”的雅事。

沒錯,那如霞盛開在花架之上的繁花,那似雪紛飛灑滿酒席的落英,便是大家心目中既淒美又神秘的荼蘼花。

孤潔寂寞開最晚

如今的人們對荼蘼比較陌生,其實在古代,它曾是一種非常有名的花卉。《群芳譜》上記載,荼蘼花“大朵千瓣,香微而清,盤作高架”。可見,當時荼蘼就已被人們當作觀賞花卉而廣為栽培了。

荼蘼的神秘氣質無疑來自於佛教,人們早已耳熟能詳的一句佛語“開到荼蘼”,為這種花卉賦予了一種塵煙散盡的末路之美。為什麼“開到荼蘼”就表示完結了呢?因為荼蘼的花期在春末夏初,也就是一年的春花花季結束之時,待到荼蘼開花,於春季盛開的百花也就逐漸凋零,美麗不再。

這樣的意境無疑是震撼人心的。於是,從古到今,“荼蘼花開”成了文人墨客爭相吟誦的題材:從任拙齋(宋)的“一年春事到荼蘼”到吳淑姬(宋)的“謝了荼蘼春事休”,再到《紅樓夢》中麝月抽到的花簽“荼蘼——韶華勝極”,無不傳遞出一種對美好事物消失的無奈。其中最具韻味的當屬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杜沂遊武昌以荼蘼花菩薩泉見餉》中的兩句感歎:“荼蘼不爭春,寂寞開最晚。”此時,“荼蘼花開”的原意早已被引申開來,注入了一種終極的禪意。荼蘼花開,表示感情的終結;愛到荼靡,則寓意生命中最燦爛、最繁華或最刻骨銘心的愛即將失去。

與石蒜、蓮花、曼陀羅一樣,荼蘼的身影也頻頻出現在佛教經典之中。在佛典中,有一種神秘的“天上之花”,它色澤潔白,質地柔軟,象征著純潔;凡有緣得見此花者,其惡自然得到去除。此花名為曼珠沙華,它究竟是現實生活中的哪種花卉呢?對此,人們有著很多不同的說法。在一般的共識中,曼珠沙華即彼岸花,也就是我們常見的石蒜花;但是,細看佛經中關於曼珠沙華的形態描述,又與石蒜花相去甚遠。那麼,曼珠沙華究竟是什麼花呢?有學者提出,它應該就是荼蘼花;其理由是,佛典中的彼岸花是“無莖無葉,絢燦緋紅”的,這非常符合石蒜的形態,曼珠沙華則是“白色而柔軟”的,兩者截然不同;倒是荼蘼花的形態更符合曼珠沙

華。因此,他們認為,曼珠沙華和彼岸花並非一回事,曼珠沙華是荼蘼,彼岸花是石蒜。

其實,佛的世界對我們來說,本就是飄渺未知的,完全沒必要硬將佛教典籍中的花卉與現實中的花卉一一對應起來。不過,這種圍繞著佛教而引申出的莫衷一是,倒是更為荼蘼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

平凡質樸出塵埃

盡管有著神秘的氣質和另類的名字;在現實中,荼蘼其實是一種非常普通、十分常見的一年生草本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