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誰製造了“鎘米”?(1 / 1)

誰製造了“鎘米”?

事件

鎘進入人體後,排出速度很慢,人腎皮質鎘的生物學半衰期是10~30年,慢性鎘中毒潛伏期一般為15~20年。對健康危害最嚴重的靶器官是腎髒,主要危害是導致結締組織損傷、生殖係統功能障礙、腎損傷、致畸和致癌。

——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朱毅

含有鎘、黃曲黴素等這類可導致“慢性中毒”的食品,一般情況下不會突然引發大的食品安全事故,所以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對食品企業的違法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廣東某食品執法部門工作人員

我國的重金屬汙染在南方顯得較密集,在湖南、江西、雲南、廣西等省區的部分地方則出現一些連片的分布。以中國18億畝耕地推算,被鎘、砷等汙染的土地近1.8億畝,僅鎘汙染的土地也許就達到8000萬畝左右。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環境修複研究中心主任陳同斌

就問題大米的披露過程來看,監管部門像擠牙膏一般,最初隻是公布了抽檢結果,數天後才公布問題企業的名單。這種猶抱琵琶半遮麵的信息披露方式,讓消費者手裏的飯碗端得愈加沉重。

——媒體人劉晶瑤

要盡量減少鎘超標大米對自己健康的影響,建議盡量使食譜多樣化,減少對大米(尤其是單一來源的大米)的食用依賴,主食也應該包括各種粗糧,而不應該完全是大米。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

現在政府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麵汙染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狀態;另一方麵,湖南作為重要的稻米產銷大省,假如真的讓已汙染土壤實行先治理再種植,那是不可想象的。

——湖南某官方人士

政府的相關信息公布得越精確、越快速,產生的副作用就越小,但是如果政府的信息公開越模糊,消費者的反抗力度就越大,然後誤傷的目標就越多。舉例說,如果非常快速地就公布了湖南哪個地區的大米鎘超標,大家不買這個地區的大米就好了,可是現在變成了大家不買湖南的大米。

——中央電視台《新聞1+1》

不管官員與民眾願意與否,有一個趨勢值得注意,即未來中國農產品安全問題中,重金屬汙染將取代農藥,成為事故多發地帶。

——《新世紀》時政調查記者宮靖

日前,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管局抽檢發現44.4%的大米及米製品存在鎘超標,此數據公布後卻稱不合格名單暫不方便透露。後迫於輿論壓力,有關部門才公布了這些“鎘米”的來源及具體信息。鎘汙染大米並非第一次出現,農作物重金屬汙染也已成為無法回避的食品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