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國家科技獎的企業,都是我國自主創新的排頭兵。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成果,也隻有通過企業才能真正轉化為生產力,才能真正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人在水中冷暖自知,獲獎企業在創新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很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創新鏈條不完整——
新技術不變成高品質產品,創新就失去價值
郭玉富發明全幅玉米聯合收獲機前,由於中國的玉米田行距不規則,“洋玉米機”已經水土不服了好多年,仿製的“土機”也未幸免。2000年時全國小麥機收率已經達到74%,但玉米的機收率卻不到2%,成為農機化“木桶短板”。
但農民企業家郭玉富覺得,企業要發展,就要把目標瞄準在解決玉米收獲機對行距不適應的問題。
2009年度國家科技獎勵揭曉,郭玉富和團隊自主研發的玉米收獲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大小壟,寬窄行”,玉米照收不誤,郭玉富一句話總結,“開動腦筋找機遇,自主創新求發展。”
“就像CPU芯片一樣,它相當於電子產品的心髒,如果我們不能開發自己的嵌入式CPU及其應用產品,就會‘缺心少魂’,整個電子信息產業的健康發展就得不到保證。”杭州國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明說。
同樣,山東如意科技集團是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得主,但集團執行總裁丁彩玲坦率地說,在質量控製方麵,還有不小的距離。“要想做到世界頂級,還要在創新和細節上下大功夫。”
“創新是一個完整的鏈條,有了新的技術、新的想法,還要把它們變成高品質的產品,否則創新就失去價值。”丁彩玲說,無論是德國還是日本的企業,都是非常嚴謹,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都做得很到位,可以說是一絲不苟、精益求精。
張明認為,自主創新如此重要,國家層麵的政策製定需要更加落實。軟件行業的政策已通過下放到省一級落實到位,但芯片設計所在的集成電路行業的支持政策卻很難落實到位。
“國內大部分軟件都是基於“WinTel”(微軟+英特爾)構架的二次開發,客觀上是幫別人做應用和推廣,因而政府的軟件支持政策很少在國際上聽到不同聲音。但如果我們要開發自己的芯片,國家出台任何鼓勵政策,都會引來抗議一片。但基於集成電路自主的重要性,政府應該有更明確的支持政策來體現國家意誌。”張明說。
吸引人才難——
沒有大量的高素質人才,企業創新就寸步難行
和許多江浙民企類似,即使企業規模已經做得很大,江蘇宏大特種鋼機械廠也是紮根在鄉鎮上。10年間,江蘇宏大的產值從200多萬元飆升到7個億。
“我們超常規快速發展靠的是創新人才,要繼續大發展,麵臨的困難就是怎麼樣吸收更多更高級的人才。”江蘇宏大總裁杜聖財說,“民企、鄉鎮,憑這兩點吸引高級人才,有困難。可能不光是我們,許多中小企業有同樣難題。”
身在大城市、成為大企業的浪潮集團,同樣麵臨吸引人才難的煩惱。“薪酬與國外企業差距大,是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浪潮集團高級副總裁王恩東說,在國外同類企業的普通技術人員,一年收入五六萬美金是很正常的,換算成人民幣就是三四十萬;國內企業同等檔次的技術人員,一年能到20萬就不錯了。
在丁彩玲看來,中國紡織行業人才從數量上講不算少,但質量很成問題。“我在如意集團負責技術攻關10多年,在創新方麵感到最困難的就是缺乏富有創新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