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以煤電產業為支撐的高碳能源城市,怎樣發展低碳經濟以及如何實現低碳化發展,最為業界和大眾關注。淮南身為國家十三大煤電基地之一,華東地區重要的“工業糧倉”,在全國率先確立了以低碳化技術創新為基礎的“深煤”“非煤”產業發展戰略,並在實際工作中緊緊把握“低碳的重點在高碳、根本在技術、抓手在節能減排”的低碳化發展思路,其做法與思路值得思考和借鑒。
產業結構調整任重道遠
淮南煤炭探明儲量153億噸,遠景儲量444億噸,占安徽省的71%,占華東地區的32%。原煤生產規模列全國第四,煤炭外運占安徽省外運總量的80%,占蘇、浙、滬電煤區外調總量的18%;發電量外送占安徽省外送電力的2/3,占蘇、浙、滬外受電總量的10%。
2008年原煤產量6817萬噸。淮南全市煤、電工業增加值總量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86.4%,其他產業僅占13.6%。到2010年,淮南將建成為國家的億噸煤基地、千萬千瓦火電基地和安徽省百萬噸化工產品基地。作為典型的資源性城市,以煤炭為中心的產業布局在一定時期內將難以改變,產業結構調整任重而道遠。
“深煤”的低碳化
淮南礦是曆史上的瓦斯事故重災區,1980~2002年共發生瓦斯爆炸事故17起,死亡392人,平均百萬噸死亡率為4.01。通過技術研發與創新實踐,淮南已連續10年杜絕了瓦斯爆炸事故,百萬噸死亡率2008年為0.13,下降了39%。如今淮南的《瓦斯治理與綜合利用技術》、《特殊地質條件深井建設技術》、《三下采煤技術》、《地溫地壓治理技術》和《生態環境修複技術》等五大核心技術已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煤炭綜采與利用技術。煤礦的井型、單產和效率同時處於國內行業乃至世界的先進水平。
我國煤炭資源回采率低,鄉鎮煤礦資源浪費尤為嚴重,麵對這樣的開采問題,淮南市調整戰略,將工作重點放在煤炭回采和呆滯煤的解放。2007年,礦井回采率已達到71%,采區達83%,工作麵達94%,平均回收率超過世界先進水平10個百分點,達到國土資源部認定的全國先進水平。《沿空留巷無煤柱連續開采技術》提高了回采率5個百分點,每年多回收煤炭達300萬噸。
淮南市引進先進的潔淨煤技術,形成以煤氣化技術、甲醇轉化丙烯技術、合成油催化劑等三大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填補了安徽省煤化工高端技術領域的空白。繼與中科合成油公司合作研製生產出高品質合成油催化劑之後,2008年與高校合作完成“高灰份、高灰熔點煤直接氣化技術”的大型工業試驗,初步解決了淮南煤的高灰份、高灰熔點煤直接氣化問題,為淮南煤的就地轉化提供了可能。2009年1月與清華大學合作建設的3萬噸甲醇製丙烯(FMTP)工業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安徽煤化工(淮南)基地於2008年在淮河北岸開工建設。淮化集團將主要承擔400萬噸/年煤製甲醇、104萬噸/年煤製烯烴(MTP)、100萬噸/年二甲醚、300萬噸/年煤製合成油及相應的煤基MTP與替代燃料的產業鏈建設。至2010年,投資60億元,建成煤製170萬噸甲醇及轉化52萬噸丙烯項目,一期工程60萬噸甲醇、20萬噸二甲醚和一批精細化工項目,初步形成一定規模的替代燃料產業鏈,實現年銷售收入60億元、利稅6億元以上,初步建成安徽煤化工(淮南)基地。至2020年,規劃建設300萬噸/年間接法合成油項目,形成2500萬噸/年原煤深加工能力,實現年產值570億元,建成國家新型能源和現代化煤化工生產基地。
擁抱多樣創新的時代:“非煤”的低碳化
※ 秸稈
淮南市凱迪生物質能發電廠對外進行了環境評價公告,位於淮南市潘集區工業集聚區內的2×25MW生物質發電項目正式立項,標誌著淮南當地豐富的秸稈等“生物質能源”利用有了新途徑。秸稈的農業綜合利用技術推行秸稈還田技術、普及秸稈養殖技術、發秸稈清潔燃料、廣秸稈基料的食用菌生產等。
※ 光伏
2009年12月,國內最大的光伏發電項目在淮南毛集開工建設。與長三角光伏產業生產基地無錫的合作,將形成新的研發生產配套基地。與中央和省級大型有色金屬企業合作發展鋁矽體合金技術,助推新能源產業的新發展。
※ 退耕還林
截至2008年底,全市累計完成退耕還林等工程造林10萬畝、綠色長廊1071公裏、農田林網110萬畝。全市林木覆蓋率16.8%,活立木總蓄積量147萬多立方米。泉九資源等枯竭礦區環境修複與開發使得淮南市碳彙能力不斷增強,約9平方公裏的采煤沉陷區和采石場等生態得到恢複,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生態功能和綠地麵積。全市較強的碳彙能力正在形成。
高碳向低碳轉化的問題
※ 誤區
低碳經濟應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和機製來發展。它是通過能效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實現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時,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強度;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甚至降低的水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低碳經濟的發展不應導致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福利水平的明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