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樂三十三年的三月中旬,淩香寺清晨還是很冷,清風吹過,稀稀落落的青草在風中搖擺著身姿,從山頂望下,能看到成片的綠油油的麥田在微風中像波浪一樣擺動。隨著霧氣的散去,陽光普撒在大地上,沐浴著朝陽,孫淑婷的胸口微微的起伏,氣息隨著自然的節奏慢慢的、深深地呼入、吐出。一切是那麼的和諧,安詳,世界沉浸在一片靜謐之中。
一刻後孫淑婷睜開眼睛,目眺遠方,放空思緒往事一幕幕浮現在眼前……
從突然發現自己成為嬰兒的無助、恐慌和不適,用啼哭來宣泄自己的無措;到懵懂的去接受這一世的父母,了解所在的環境-----大家族嫡長子的庶長女身份使得她未來的道路充滿曲折,生母的受寵也讓她不會真正被嫡母所容。
孫淑婷知道古代和現代的差異不會因她一個人而改變,況且她也沒有能力和野心去改變什麼,所能做的隻是去融入並適應這個社會環境,保護她想要保護的人罷了。真正說起來,古代後宅女人之間的較量一點也不輸給現代事業升遷中的搏殺,而且更加的殘酷和無情。
三聲悠揚的鍾聲喚回了孫淑婷飄遠的思緒,這是淩香寺辰初早課結束的鍾聲。今天是孫淑婷在淩香寺的最後一天,她要提前向住持---靜惠大師拜別。
匆匆趕到十丈外正殿的孫淑婷,由一直守候在殿門口的大丫鬟菊香陪同去拜別住持----靜惠大師。淩香寺雖然在大燕朝京都百姓中名聲不顯,可靜惠大師卻以精深的佛法和超人的智慧受到達官貴人的青睞。
這次孫淑婷為祖母到淩香寺進香還願,感觸更加深刻,清幽的環境、莊嚴的佛像,濃鬱的佛法氛圍,都能讓人輕易的忘記塵世的煩惱。靜惠大的言談之間往往帶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深入淺出的佛法講解,常常能讓人覺得很多世俗的紛爭、攀比、嫉妒等等都是自尋苦惱,能讓人在黑暗中感受光明,淨化心靈。
靜惠大師在正殿一側的廂房接待了孫淑婷主仆,互相見禮後孫淑婷道:“大師,這段時間多有叨擾,希望有機會再來聆聽您布道禪理。”
靜惠大師年近七旬,慈眉善目,雙手合十:“阿彌陀佛,施主過謙了,道有千千,達者萬萬,達於耳而聽於心施主的造化。”說完後眉眼帶笑的看著孫淑婷,。
大師話中的深意,讓孫淑婷聯想起幾次觀日時碰見大師時三言兩語的點撥,心中更加明朗。
在淩香寺的這半個月中,孫淑婷每天都在正殿後麵的崖壁上觀看日出,可能是她無意中泄露的愁思讓靜惠大師看透了什麼,話語中多有順其自然,開闊心胸之意。
靜惠大師或許以為孫淑婷被凡事困擾,憂愁積燜,與孫淑婷自己的所困擾的事情不一樣。可恰恰就是這幾句點撥,如初雲見日般替孫淑婷解開了一直以來的迷茫。
存在就是有道理的,孫淑婷不會再為自己存在的而疑惑,或許孫淑婷和原來的她存在於兩個時空,現在的孫淑婷卻隻有一個,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是孫淑婷無法改變的,而且今生父母無私的關愛也讓孫淑婷從心底認可了他們。無法孝敬前生父母的遺憾讓孫淑婷決定加倍的孝敬現在的父母。子欲養而親不待會是所有兒女的遺憾,孫淑婷不希望在同樣的地方跌倒兩次。
這次的淩香寺之行即將結束,還有一些雜事要處理,孫淑婷再三的對靜惠大師表示感謝後就離開了。
在暫住的廂房簡單的用完早餐後,孫淑婷就帶領丫鬟們開始歸整行李。等把她的行李收拾完畢後,就讓丫鬟去收拾她們自己的行李,而孫淑婷自己就坐在窗前的竹塌上閱讀一本地理誌,這本書是孫淑婷從自己父親孫誌遠的書房裏淘出來的。
從窗外傳進來的急促的腳步聲驚醒了孫淑婷,原來是小丫鬟曉寒正要進來報信,腳剛邁進房門就急忙對孫淑婷道:“大小姐,太夫人身邊的沉香姐姐來接您回府了。”
話音未落,孫淑婷就從窗口看見大丫鬟菊香正親親熱熱的挽著沉香的胳膊向廂房走來。幾個呼吸後,沉香前腳剛邁進廂房,就響起了她清脆甜美的請安聲,孫淑婷在沉香行禮後,就向沉香身後的菊香點頭,示意她把沉香扶起來。
沉香起身後表明自己的來意道:“大小姐,太夫人這段時間一直惦記著您,這不,等不及您回家,就特意先派奴婢跟車前來。”
孫淑婷招呼沉香坐到自己麵前的矮凳上,詳細詢問了太夫人的情況,知道她老人家身體康健後,又仔細的詢問了家裏每個人的身體狀況,知道家人健康,家裏一切安好後,才真正的在內心裏舒了一口氣。雖然透過沉香的語態孫淑婷能夠感覺家裏沒有什麼大的事情發生,隻是因為祖母思念自己,所以此次特地派跟前最細心得力的大丫鬟沉香前來,可還是在細細的問過全部家人的情況之後才能放下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