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時光,我們走過深淺歲月,從會爬,到學會走路,過了無數個歲月,長大了,漸漸的開始走入社會,擁有自己的家庭,這時一個個的困難來了,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差,這時的人們便開始向人傾訴,抱怨生活。
抱怨的多了,到最後,抱怨成為了一種習慣。
這也不好,那也不好,有一個傾訴的對象就開始說個沒完沒了。
人們還覺得這樣是多麼的大義凜然,其實大錯特錯了。
誰願意聽你抱怨,本來對你有好感的人,到最後受不了你,也遠離你而去。
慢慢的,自己開始對自己失去信心,對事情越來越敏感,其實不必如此。
人生是厚重的,生活是褶皺的。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生活不會事事如意。
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生活也不會是想象那樣完美順心的。
人生苦短,紅塵深淺,人生要保持快樂,遵守一個原則:“相信自己,不要抱怨生活,不要抱怨別人,積極完善自我;相信自己,多一些快樂,相信自己多一些簡單,抱怨不是一種人生的美麗。
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競爭也並總是能一如既往的勝利。
麵對失敗,人們應不該抱怨,隻有卸下抱怨的包袱,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林肯的故事 1832年,林肯失業了,他下定決心要當政治家。可是他競選失敗了。在一年裏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痛苦的。接著,林肯著手自己開辦企業,可一年不到,這家企業又倒閉了。在以後的17年間,他不得不為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而到處奔波。林肯沒有放棄,他也沒有說:“要是失敗會怎樣?”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最後終於當選了。
李白小時在四川象耳山讀書,很不用功,並想中途廢學。有一天,他在山下小溪旁遇見一位白發老婆婆在那裏磨鐵杵。李白問幹什麼,老婆婆回答說:“把鐵杵磨成針。”李白不相信,嗤一聲笑了,對她說:“鐵杵豈能磨成針?”“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老婆婆向他講了這個道理。李白頓時領梧。從此,他便發奮用功,終於懂得了“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裏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南宋詩人陸遊他從小就刻苦勤奮、敏而好學。他的房子裏,桌子上擺的是書,櫃中裝的是書,床上堆的也是書,被稱作書巢。他勤於創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詩,成為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大文學家。
鑿壁偷光漢朝元帝時的匡衡,從小喜好讀書。可是家裏很窮,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錢上學讀書呢?他隻好白天幹活,晚上自己學習。家裏沒有錢買燈油,怎麼辦呢?匡衡沒有向困難屈服,想出了一個辦法:在牆壁上鑿了個小洞,借鄰居家照射過來的微弱燈光看書學習。他勤奮刻苦,學到了許多知識,後來做了宰相。比喻:在艱苦的條件下設法堅持學習的精神。
卡耐基說過:“如果你想學會待人處事,那麼就請你記住三大原則:不批評,不責怪,不抱怨。隻有不夠聰明的人才批評、指責和抱怨別人。“
我們總是可以輕易地看見他人的失敗、錯誤和缺點,而且忍不住提出批評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