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典型案例的高中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的實踐與思考(3 / 3)

通過上述具體的實踐,學生的探究欲望望愈發強烈,探究能力明顯提高,而要讓探究性實驗長期更有效地進行下去,一線教師還要改變固有思維,不斷學習充實,不斷開拓創新,對已有的探究性實驗加以改進,以便更滿足教學需要,故筆者有以下思考。

二、對探究性實驗加以改進的幾點思考

1.立足課本,不斷完善探究實驗的細節。

“細節決定成敗”。如果細節處理得當,就會使整個探究過程變得順利很多,甚至決定實驗能否成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材的基礎上,不斷摸索,不斷對細節進行創新。例如《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中,如果用蔗糖溶液作為外界溶液,則原生質層不會出現P64圖4-3中顯示的均勻分離的現象。經過一係列探索研究,我們發現利用硝酸鉀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便可以使原生質層均勻分離,不僅如此,而且經過一段時候還能自動複原,這樣便有效地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又如《探究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中的真空滲水法,很少有學校將其作為學生實驗開展,主要因為蠶豆葉片較難獲得且效果不理想。有沒有容易獲得且效果好的實驗材料呢?經過對各種校園植物的摸索,我們發現臘梅葉片經打孔、抽氣、沉底後,在合適條件下5分鍾~10分鍾便可上浮,因而很適合本實驗,這樣便攻克了本實驗的選材難關。

2.拓寬視野,跳出課本尋找適合於高中階段的探究實驗方法。

有些高中實驗,由於方法所限,難以在一節實驗課內完成,使得各校都不約而同地采用灌輸式教學,這樣一來一節探究性實驗課便形同虛設。而如果善於從課本之外搜索資源,或許就能找到理想的方法。例如《探究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本節實驗的進行需要在戶外選擇樣方,這在時間和空間上有很大局限,但高校中的《生態學實驗》卻能夠啟發我們解決這一困難。我們可以將戶外實驗搬到室內模擬進行,即植物種群密度調查方法如下:1.準備一個1m2木盒(10格×10格),這就相當於整個樣地,將木盒內100個小方格編號:00—99,每個小方格相當於一個樣方;2.準備一包一定數量的黃豆,這就相當於待測種群,將其隨機散布在木盒內;3.隨機抽取樣方,樣方數量要充足;4.計數已抽取樣方中的個體數量;5.計算每個樣方內平均個體數,然後乘100,即為種群數量的估計值。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指導興趣小組的學生進行進一步探究植物物種的多樣性:1.將木盒內100個小方格編號:00—99;2.將混好的各色豆隨機散布在木盒內,其中不同顏色的豆相當於不同植物種群;3.隨機抽取樣方20個;4.計數已抽取樣方中的各種豆的數量;5.利用辛普森指數,計算群落的物種多樣性。這樣一來,通過實驗室模擬的方法開展探究實驗,既能準確地體現實驗原理,克服實際中的諸多不便,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充分思考,將現實問題模型化,並根據現有材料設計和實施探究活動,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高中生命科學探究性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引導並培養學生的探究思想和探究能力,又要積極主動地發展並完善現有探究實驗的細節,讓它們更適合高中教學實際。相信隨著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日臻完善,學校能培養出更多的具有探究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衛華.新課標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學初探.考試周刊,2011:6.

[2]單維霞,薑菲.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幾點做法.生物學教學,2008(1).

[3]張海芝.淺談高中生物探究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方法交流,2011(3).

[4]邵理娜.高中生物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教學研究,2011(3):111.

[5]董堯.新課標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學的研究.新課程,2011(5):11.

[6]李子東,劉巧巧.新課程背景下對中學生物探究性教學的探索.教育研究,2011(4).

[7]付新遠.做好生物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新課程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