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們、工程師、主管等等領導一起對兩棟新廠房進行了規劃和測量,將車間搬到了新廠房一樓,二樓和三樓分別做倉庫,另一棟的三樓準備做食堂,這樣公司的廠房麵積擴大到了將近六千平方米。
我按照上半年這種發展趨勢,今年肯定超過3000萬產值,今年新租了廠房,廠房是夠了,但廠房過度分散,六千平方米的廠房,分成了四棟,每棟三層,物流成本過高。
六千平方米的廠房,本來可以支持六千萬的產值,但是廠房過度分散,預計隻能支持四千萬左右的產值,到了四千萬產值就會非常擁擠了。四千萬產值,即每個月三百萬產值左右,我預計到下半年,即可達到三百五十萬以上的月產值目標。
將來該怎麼發展呢?在哪裏發展呢?臻總有幾個想法:
·繼續在湖平市發展。
·往西北邊相鄰城市湖州市搬。
到大型城市發展。
在湖州市發展,這個方案不太可行,湖州市比湖平市小,土地麵積有限,而且電力供應嚴重不足,一周就要停兩天電,近來湖州市的政策一直往高科技傾斜,提高政策門檻,使一些來料加工型企業和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紛紛往北部城市或內部省份搬遷。我們屬於基礎工業,既非高科技,也非勞動力密集型企業,介於二者中間,屬於自生自滅型,但是不斷提高的政策門檻及利潤率降低,在湖州市難以生存下去。
往大型城市搬,大型城市來料加工和勞動力密集型的企業也多,而且大型城市排斥外地人,因此人才缺乏,雖然現在那邊廠房租金更便宜,但優秀的人才通常不願意到這個城市去,西北土地更便宜,但有人去嗎?缺乏人才,沒有人才,什麼便宜都沒用。聽說某公司搬廠,董事會考慮的就是廠房租金等顯性成本,忽視了人力資源等隱性成本,公司也不買部中巴接送大家,在一個過度偏僻的地方,人才是留不住的,結果如所料,大半年的時間,研發工程師走了三分之二。所以很多老板說重視人才,其實都是嘴上說說,並不是真心重視,隻重視眼睛看得見的成本。所以,搬往大型城市的方案被我否決了。
設備部件鑄造的廠家越來越多,我們的模具技術有一定的優勢,特別是老板的一出多件的模具技術是其他廠家無法比擬的,一出多件,重點在這個“多”字,一個模具出多件產品,則其重量應該不是很大,因此,將來的產品方向應該側重於精密鑄造,如果鑄造一些大件產品,臻河沒有優勢可言,而且大件產品都比較粗糙,附加值低,材料成本占的比重較大,像賣羅卜白菜一樣,而精密鑄造件,知識附加值高,材料占成本的比重更低,將來材料肯定是會不斷漲價的,材料成本更低,知識附加值高,我們就能保證一定的利潤率,況且精密鑄造,不必買大型設備,設備投資都可以省很多。
因此,我認為湖平市不能放棄,湖平市要成為一個窗口,營銷、研發和小批量試產的窗口,大批量的、成熟的、穩定的訂單,可以轉移到湖州去。現在湖州開發得比較好,我和臻總都在湖州幹過,都算和湖州有緣。那邊水力、電力、交通都非常方便,如果配套供應鏈問題及一些報關等政策性的問題得以解決,湖州不失為一個理想投資之地。
然後,在經理級會議上,大家都傾向於這個方案:湖平市為營銷、研發和小批量試產基地,規模不能過大,員工控製在200~300人以內,量產基地將來建在湖州,按目前的發展態勢,在今年財產產值達到2500萬~3000萬,明年年產值達到4000萬以上,後年年初開始打算在湖州籌建新工廠,後年年底即可完工並正式投產了,而且,明年後公司資金也比較雄厚,現金流相對比較充裕。而且,目前的廠房可以勉強支撐到後年年中期。
一旦決定下來,加上湖州招商部門的人一再催促快去買地,臻總是個急性子,就急著去看地,我認為沒這麼急,現在公司的實力也不是很大,離辦新廠距離還遠,我對內地招商的情況比較了解,一個經濟開發區三通一平完成後,起碼要三五年才能招滿廠商。現在那邊的經濟開發區才開始搞,哪有這麼快呀,明年去也不急。
但臻總急著要去,看看也無妨,下旬,臻總、老板娘、我、馬副總、陳子寒,胡瀟一幹人等開著車出發了。
雖然戰略設想是這樣,但我對這件事一點也不急。到了湖州,受到當地招商部門的熱情接待,我看到經濟開發區的地圖上標識著各種紅色的小旗,那些表示有些地盤有人訂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