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創新是國家競爭的動力(1 / 2)

創新是國家競爭的動力

領導智庫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雲湧,創新已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十三五”時期,麵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麵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趨勢變化和特點,麵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任務和要求,必須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讓創新驅動成為經濟增長的“倍增器”、發展方式的“轉換器”。

中國經濟步入以中高速增長為標誌的新常態,不僅意味著經濟增速的放緩,更意味著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把創新作為動力之源,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最根本要求。

創新是國家競爭優勢的基本樣態

創新是推動一個國家和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最早將創新概念引入經濟學的是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他在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創新的理論觀點,並加以全麵、具體地運用和發揮,將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唯一動力,形成了完整的創新理論體係。《經濟學理論》、《經濟周期》、《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這三部著作均以“創新理論”為核心,奠定了熊彼特創新理論的崇高學術地位。該理論認為,創新是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可簡單概括為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和組織製度創新。歸納起來,熊彼特創新理論有五大核心觀點:一是創新是生產過程中內生的;二是創新是一種“革命性”變化;三是創新必須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四是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本質特征;五是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

由於順應了時代潮流和發展趨勢,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提出伊始,就受到了各國學者的高度關注,人們從不同視角對創新展開深入的研究,不斷拓展和豐富創新理論。基於熊彼特創新理論已形成四大理論學派,包括以索洛夫等人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以曼斯菲爾德、卡羅等人為代表的新熊彼特學派,以科斯、諾斯等人為代表的製度創新學派,以弗裏曼、納爾遜、庫克等人為代表的國家創新係統和區域創新係統學派。而最早使用創新驅動概念並將其作為一個發展階段提出的是邁克爾·波特,在其著名的《國家競爭優勢》論著中,他以其鑽石模型作為分析工具,提出任一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都必須經過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等“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既前後相繼、依次推進,又彼此相容、互動影響。波特的“四階段論”不僅試圖描述一國在不同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動力,也指出了一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的突出特征和基本樣態。

按照波特的理論,創新驅動指的是以創新作為主要推動力的發展方式。這種創新既包括了技術創新,也包括體製、結構、組織、人力資源和分配機製等方麵的創新。創新驅動不僅形成了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也帶來了社會結構的變化和轉型,這表明技術、經濟層麵的創新與社會層麵的創新是相輔相成、互動促進的關係。另一方麵,創新驅動雖然是為解決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困境而提出來的,但並不排斥和摒棄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作用,而是按照創新的需要並立足於創新的基礎來整合不同的要素和投資,更好地發揮要素和投資的效能。

從“馬桶蓋”看中國製造的創新之殤

縱觀全球,公認的創新型國家有20個左右,不論是美國、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還是韓國、芬蘭這樣的後起之秀,都將創新驅動發展提升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戰略。美國《創新戰略》,從國家發展戰略上重視創新,從國家發展路徑上強化創新;歐盟通過《歐洲2020戰略》,致力於成為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國家聯合體;日本2009年就出台《數字日本創新計劃》,逐步進入科學技術立國與戰略調整階段;韓國在2000年製定科技發展長遠規劃《2025年構想》,提出2015年成為亞太地區主要研究中心的目標。

美國是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標杆國家,更是全球創新活動的引領者和風向標。除了大力支持基礎研究、促進產學研結合外,美國特別重視綜合運用財稅、中小企業扶持、政府采購、風險投資、政府管製等各類政策工具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中小企業政策在美國的技術創新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美國商務部發布的《美國競爭力與創新能力》明確指出,創業者和新企業在科學發現的商業化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為支持創新型企業,美國小企業管理局和財政部通過“小企業就業法案”,為小企業提供了440億美元貸款,並減免了120億美元的稅款。同時,政府還實施了“美國創業計劃”,通過對符合條件的小企業免征資本利得稅、刪除或修改製約企業家增長的管製規則等政策行動。與美國一樣,德國也將中小企業視為“創新發動機”,為提高中小企業開展研究創新和參與產學研合作的積極性,聯邦教研部2007年推出了“中小企業創新計劃”,用於資助中小企業在生物技術、醫藥健康等8個尖端技術領域開展高風險研發創新活動。2008年,聯邦經濟技術部實施了“中小企業核心計劃”。專門支持中小企業開展或參與研發創新活動。2010年,該部又推出了“創新禮券計劃”,主要是通過外部、獨立的專門機構為中小企業提高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提供谘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