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與生活如何“再平衡”
卷首語
在這個時代,工作與生活界限逐漸模糊,智能手機的推廣使人們隨時隨地可以進入工作狀態;在這個時代,許多員工在一個全球化二十四小時全天候運轉的團隊中工作,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在工作和生活間進行很好的平衡是不可能的,人們抱怨自己無法真正關閉移動設備,哪怕在睡覺或休假期間亦是如此。
如何重新定義工作與生活平衡在時下又變成了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事實上,關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存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是把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當作一場零和博弈,此消彼長。正如可口可樂前首席執行官Brain Dyson 所言:工作是一個橡膠球,你把它丟在地上,它還會彈回來。但是家庭、健康、朋友和精神是玻璃球,如果你把其中任何一個丟在地上,它們將不可避免地磨損、打上印痕甚至支離破碎。
另一種觀點認為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個偽命題。在穀歌前執行董事長埃裏克·施密特看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一個被視為開明管理的標準的實務典範,但可能對聰明、投入的員工構成侮辱。其實,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這句話本身就是問題:對許多人而言,工作是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不能分開。
對於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我們並沒有一個好的定義,當談論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的重要性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倫敦大學學院商業心理學教授托馬斯·卡莫洛-普雷姆茲克提出了第三條道路:工作與生活要融合,不要平衡。
在卡莫洛-普雷姆茲克看來,抱怨工作與生活之間沒能很好地平衡,這不過是一種自我放縱的行為。我們生活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自我感覺良好,這種理念對於社會發展毫無意義,它源於對積極心理學的曲解,事實上,積極心理學推崇的是自我發展和自我成長,而不是自我陶醉和自我放縱。
這位教授說得不無道理,按照上世紀50年代流行心理學的說法,工作狂都貪婪自私,注定死於心髒病。事實並不真是這樣。就像大衛·奧格威曾經說:“人們死於厭煩、心理衝突和疾病,但他們不會死於辛勤工作。”如果你的工作很有意義,這尤其如此。
總之,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這個問題,不在於你能不能將兩者分開,而在於你能不能融合它們。事業上的成功取決於消除工作與玩樂之間的界限,如果把工作和生活緊密地融合在一起,誰還會關心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