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山歌及歌圩的百年變遷》研究成果推介暨壯族山歌文化研討會綜述
會議綜述
作者:徐向東
2014年4月30日下午,由廣西社會科學院科研處等聯合主辦的2014年廣西社會科學院重點課題“《壯族山歌及歌圩的百年變遷》研究成果推介暨壯族山歌文化研討會”在廣西社科院舉行。廣西社會科學院院長呂餘生、紀檢組長黃信章、科研處長蔣斌,廣西社科聯秘書長何明等領導同誌,以及來自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廣西社會科學院、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師範學院、廣西民族教育中心和三月三雜誌社等60多位專家教授參加了會議。
呂餘生院長說,舉辦研究成果推介會是我們社科院科研工作重要環節,是我院科研成果轉化工作一個有益的嚐試,希望通過這次研討會積累一些經驗。壯族山歌文化是廣西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研究其發展和繁榮的途徑是我們科研工作任務之一。黃信章、蔣斌、何明等領導同誌也作了發言。與會專家、教授對《壯族山歌及歌圩的百年變遷》(下稱《變遷》)研究成果作了中肯的評價,並就山歌文化發展和繁榮提出對策和建議。
一、對《壯族山歌及歌圩的百年變遷》的評價
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二級譯審關仕京認為:楊昌雄副研究員撰寫的長篇研究報告《變遷》有以下四方麵特點:一是本課題以傳統壯族山歌和歌圩為研究對象,對民國為起點至今一百年的壯族山歌的發展變化作曆時性的研究。對其流變的原因和應變措施作專門研究。探討了壯族山歌文化在當代全區經濟一體化、文化的多元化背景下的傳承、保護、發展和繁榮問題,提出行之有效的辦法,為廣西各級黨委和政府相關部門決策提供很好的參考和建議;二是《變遷》能夠比較係統地探討壯族山歌及歌圩的百年變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從民國時期至今一百年間,壯族山歌及歌圩文化的流變過程,壯族歌圩如何從民間的歌唱習俗登上都市大舞台,作者能夠胸有成竹地娓娓道來,有理論探析,有實例說明,具有較強的說服力;三是作者諳熟壯族山歌和歌圩文化特性,分析到位,抓住重點。比如對壯歌的種類、壯族的語言結構、壯歌的韻律,對勒腳結構及韻律都能恰如其分地分析,顯示了作者紮實的漢壯語文功底;四是作者對壯族歌圩習俗、內容和形式、民國早期山歌與歌圩文化到當代壯族山歌文化的流變,作了深入具體分析,讓我們清晰地看到這個流變的軌跡,更清楚地了解了壯族山歌文化的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更讓我們更充滿信心地去發展和弘揚具有悠久傳統的壯歌文化。
三月三雜誌社長覃祥周認為,《變遷》是廣西曆史上第一次由社科部門對壯族山歌和歌圩進行係統的研究,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文人參與,廣西山歌文化大有希望。社科院專家掛帥,研究專家層次高。沒有文人參與,山歌太土,難以弘揚出去。該課題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壯歌的分布、特點,歌例典型(使用壯漢文),歌圩的變遷,山歌文化的發展趨勢等,層次分明,論述清楚,一目了然,很有說服力。對壯族山歌的研究、保護是當務之急。《變遷》這一課題,正好為黨委和政府做建設廣西民族文化強區決策時提供重要依據,很及時,很重要。《變遷》讓世人正確地認識壯族山歌,為專家學者提供一份難得的研究資料,同時又是山歌手和山歌愛好者的良師益友。
廣西教育廳民族教育發展中心主任周克依同誌認為,《變遷》有四個特點:一是《變遷》課題意義重大。現在正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時代,必須呼喚和重振民族優秀文化雄風,要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作為多民族國家,必須有賴於各民族文化的大繁榮。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山歌是綿延壯族文化的有效載體和最佳途徑。該課題指出了壯族山歌和歌圩文化衰微之由,提出了振興之法、繁榮之道,對建設廣西民族文化強區,實乃擲地之聲,十分給力;二是選題新穎。以往研究壯族山歌雖多,但從曆史流變的角度去研究很少。這個成果可以看作是壯族山歌文化發展簡史,對人們認識和把握壯族山歌文化發展百年發展脈絡和變化特征很有幫助;三是研究方法適當。本課題涉及多學科領域,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如文獻法、田野調查法、個案分析法等。通過翔實的壯族山歌文化史進行對比、分析、整理、歸納,理清其邏輯關係,把握其變化特點和影響因素,進而提出改進之對策,可謂水到渠成;四是時空周全。本課題雖然隻截取100年時間節點,但空間範圍比較完整,文中所引山歌案例涉及壯族地區東西南北中,山歌種類也基本涵蓋了諸多類型,比較全麵還原了壯族山歌的總體麵貌,避免了以偏蓋全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