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遠古傳說(1 / 3)

遠古,共工大戰顓頊,戰敗共工怒觸不周山,導致大地洪水泛濫名不聊生,鯀竊天帝之物,並在堯任命治理洪水,采用了堆土吞積之勢,洪水已見成效,天帝憤怒派火神祝融追殺鯀,奪回息饢。

天帝放出大量長右,使洪水更加泛濫,最後縂被衝破,鯀隻好歸隱羽山,後被火神祝融尋到被殺羽山。

舜任命追殺鯀,得知已被火神祝融所殺,想加罪與禹,禹戴罪立功,治理洪水。

火神完成任務後,百姓淒苦不堪,天帝讓火神鎮守南嶽山。祝融在在南嶽山活了一百多歲才歸去。百姓把他埋在南嶽山的一個山峰上,並把這個山峰命名赤帝峰,他住過的最高峰,大家一直叫做祝融峰,百姓為其修築祝融殿,紀念他的功德。

祝融死後,禹偷的息饢副本,並開始根據息饢記載,尋找治理洪水之策,並尋找了大量的鯪魚,放入水中,洪水漸漸消退,禹抓住時機,開通溝通引水如海。從此禹深得百姓愛戴,一躍成為繼舜死後的下一任帝。

治水期間,禹專心致誌,被其打動,找到以其為圖騰的塗山氏,以其托夢的方式告訴塗山氏讓他們族人嫁給禹,自己變為女嬌。

禹被九尾妖狐蠱惑,並娶其為妻,生下一子,名為啟。

洪水得治,九州大地進入繁盛時代,禹也成為了帝,統治各聯盟部落,兢兢業業,將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在去世前幾年,想效仿繞舜,找賢能之人接替自己。最初人們推薦奙陶,但還沒有接任,就一命呼呼,後來又一致推舉伯益做他的繼承人。

伯益曾經是大禹治水的助手,發明過一種鑿井的新方法,擅長畜牧,狩獵,教會人們用火燒的方法驅趕林中的野獸,在百姓當時心裏,是僅次禹的一位英雄。

隨著王位的鞏固和身體的衰弱,禹越來越覺得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王權應該由自己的兒子啟接管,而不能讓別的什麼人來繼承。但當時,伯益功勞卓越,威望極高,首領會議上推舉他做自己的繼承人。禹帝不敢犯眾怒,隻好順水推舟,答應下來,後來他想到自己繼位的做法,讓啟進入治理國事。

啟由於把國事治理很好,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得以提高,而作為繼承人的伯益,卻沒有新的政績,人們漸漸淡忘了他做過的好事。

伯益大怒盜取息饢,逃回東夷,召集東夷部落率軍向啟殺來。而啟早有準備,經過一場大戰,打敗了伯益的軍隊,並公開宣布自己是夏朝的第二國君。

息饢輾轉反側,落入扈氏手裏,扈氏部落借伯益之事,站出來反對啟的做法,要求他按照部落首領會議的決定,還位於伯益。扈氏和夏啟在甘澤展開了一場大弑殺,扈氏被打敗,但息饢卻不見蹤影,為了防止扈氏再次造反,把扈氏部落的成員罰做奴隸,從此,夏啟的王位終於坐穩了。

息饢從此埋沒於世,息饢的名——三海經

公元前17至前16世紀

國君癸帝無道,各大部落對其敢怒而不敢言。自禹帝把帝位傳給啟以後,夏朝的禪讓製變為世襲製,各大部落首領均要聽其調遣,利用王權把廣大不服的部落都變為了奴隸。

湯從小兢兢業業,但部落還是常年受到帝王鎮壓,永無寧日,在長期的經營中,湯坐上了部落首領,一心想要改變自己的部落地位。

一次,在處理要事的湯,經過會稽山,得見禹帝之父,一尊石像,相傳鯀竊天帝之物,被祝融所殺,死後變為黃能,鎮守會稽山,禹帝死後也葬於此。

鯀死之前,不甘心自己的成果就這樣沒了,舜帝一定不會放過禹。為了自己,也為了禹,最後便無選擇,變為黃能把自己的成果傳承下去。

湯得到息饢後,回到部落,用息饢發展部落,為夏之方伯,得專一征戰,任用伊伊執政。積累力量,成為當時的強國,後一舉滅掉了夏,用其祖先丹朱之名,建立商朝,問鼎九州,娶了莘氏女為妃,生下太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