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唉。。。。(1 / 2)

翻開落滿灰塵的詞典,一個詞條忽然映入了眼簾——武俠。看一看注釋,卻隻有簡簡單單的兩個字:俠客。難道武俠就這麼簡單麼?於是小子我忽然冒出個極大膽的想法,也學著寫一篇關於武俠的小論。內中個人見解頗多,諸君莫笑。

?

?

論俠

南朝王筠寫了一首名為《俠客篇》的詩:

?

?

俠客趨名利,劍氣坐相矜。

黃金塗鞘尾,白玉飾鉤膺。

晨馳逸廣陌,日暮返平陵。

舉鞭向趙李,與君方代興。

?

?

詩中俠客意氣風發,仗劍南北,來去迅速,英姿颯爽。武俠不僅要有精湛的武藝,更重要的是要有“俠”的品質。而《呂氏春秋》中也寫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齊國有兩個勇士,一住城東,一住城西。一天,兩人相遇了,於是便坐在一起喝酒。過了一會兒,其中一人要去買肉下酒。另一個人說,你我身上都是肉,還買什麼肉?於是二人便抽出刀來在自己的身上割下肉來下酒,至死而止。

書中說這兩人是勇士,但我認為作這種無謂犧牲的人不過是粗魯莽撞的凡夫而已。真正的勇士,即便是閃電劈到了他身邊的樹木也不會吃驚;即使是海嘯湧向自己也不會害怕,敢於和一切惡勢力作鬥爭,當祖國危難、民族將亡時敢於挺身而出,橫刀立馬,關鍵時不惜一死。這種敢於為國家和民族犧牲的人才叫勇。如果說不怕死就叫勇,那麼自殺者是不是都可稱之為“勇士”呢?

“武俠”一詞,雖然“武”字在前,但重要的是“俠”字。光會武不行俠,純屬武夫;光有俠不會武,做不了大事。俠義精神是世間最可貴的精神之一。有人說俠義精神最早出在春秋時期。我認為這種說法完全不正確。在我看來,自有人類文明的那天起,俠義精神便存在了。俠義精神一直在伴隨著人類,直到現在。之所以說俠義精神出在春秋時期,可能是因為春秋時期的俠客比較多吧——這是多麼可笑的觀點!不是因為有了俠客才有了俠義精神,而是先有俠義精神然後才出的俠客。俠義精神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隻是有的人發揮得多,有的人發揮得少。如果一個人能將俠義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那麼他一定是一位偉人!如果你常常助人為樂,如果你常常不計個人得失地幫助別人,那麼恭喜你,你就是一位俠客了。

《史記·遊俠列傳》中說俠客“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這句話把俠客概括得相當準確。總體分析,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講信用,重承諾,言必信,行必果;二是重義氣,為人所托即便是上刀山、下火海,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這也是儒家精神內容之一。記得在中學時學過一篇古文,名叫《唐雎不辱使命》,文中說秦國滅了韓、魏後,又要吞並小小的安陵,詭稱要以五百裏之地換取安陵。安陵君當然不會同意,於是便派唐雎去見秦王。秦王自然不把唐雎放在眼裏,驕橫地威嚇說,先生知道天子發怒嗎?一旦天子發怒,就會有百萬屍體橫陳,流血千裏。唐雎十分沉靜地答道,大王聽說過布衣之士發怒嗎?秦王輕蔑地答,不過是扔了帽子光著腳,呼天搶地而已。唐雎說,你說的那是懦夫發怒,真正的布衣之士一旦動怒,橫屍不過兩具,流血不過五步,但天下人將裹素致哀,就像今天這樣!說著便挺劍而起。秦王頓時變色,向唐雎陪罪。從而放棄吞並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