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星們未必是繡花枕頭(1 / 1)

圈子

“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麵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當時,馬孔多是個二十戶人家的村莊,一座座土房都蓋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著遍布石頭的河床流去,河裏的石頭光滑、潔白,活象史前的巨蛋。”演員袁弘發了這樣一段文字。不少網民表示莫名,另一些有識之士讚他有文化。這段文字出自《百年孤獨》,作者馬爾克斯逝世的消息剛剛傳到中國。在全球讀者紀念馬爾克斯的氛圍下,今天,我們迎來了第19個“世界讀書日”。

中國的年輕演員中,袁弘成了愛讀書的“文青”好榜樣。他說自己偏愛拉美文學,讀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還讀略薩的《壞女孩》。

演員工作的大多數時間是很無聊的,等,一直在等。如果有那麼多空餘時間,其實很合適看書,哪怕拿出來讀兩小節。寫過好幾本書的伊能靜愛看書。她和秦昊約會被拍到,就是在書店裏購書。秦昊兩年前接受采訪,也說自己心靜愛看書,看的是東野圭吾的《白夜行》、畢飛宇的《推拿》。

偶像明星常常被批評繡花枕頭一包草,腦袋空空,不愛看書。但看上去最花瓶的瑪麗蓮-夢露喜歡讀書,也愛文藝男。劉亦菲愛看心理學和哲學的書,“當然還比較淺顯”。有粉絲稱在中關村和王府井書店見過她,徘徊在哲學區。拍《四大名捕》時,鄧超說:“她在片場特別愛看書,我開始還以為她老看一本書,原來不止看一本。她會看心理方麵、與神對話這些書。”

隻是,圖書在精英心目中是有等級區分的。有些人看不起中文書,覺得讀西文書才高級。有些人看不起小說,覺得讀哲學才高級。如果一個人家裏書架上擺滿全套精裝本,說明他其實不讀書。時代的暢銷書往往讓精英階層不屑。以前說女明星包裏放一本餘秋雨,就等同於現在說明星包裏放一本於丹,或者放一本安妮寶貝。表麵上看,是在讚明星愛書,實則是高端黑。

趙薇算是有名的“愛讀書”。早年她接受采訪,說讀的第一本書是《倚天屠龍記》,從金庸、古龍讀到瓊瑤、岑凱倫、亦舒、席絹。成名後,她讀嚴歌苓《第九個寡婦》的照片,被廣為流傳。她看村上春樹和卡夫卡,又喜歡林語堂和王安憶,推薦麥卡斯勒的《傷心咖啡館之歌》。曾有人撰文,對趙薇的推薦書單很不滿,覺得她看的《鋼琴教師》《傾城之戀》《桃之夭夭》《紅牡丹》等等都沒有意思,“這樣的讀書範圍,明顯地帶有女性視野,也明顯地凸現了閱讀者的狹窄和淺薄”。這,要求有些嚴苛。

中國內地有很長一段時間,讀書是件很高尚也很時髦的事,特別迷信所謂經典名著。電影雜誌專訪年輕演員的業餘愛好,基本都說喜歡讀書。“在她的旅行包裏經常裝著魯迅、巴金、老舍、曹禺的作品,還讀了趙丹的《銀幕形象創造》、白楊的《電影表演探索》,以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著作。”這是內地電影雜誌80年代采訪剛演了“虎妞”的斯琴高娃,羅列出這些名著,被認為是有文化的表現。

盡管讀書在那個時代是被大力讚揚的行為,但事實是,大多數演員不讀書。這使得少數讀書的人,特別突出。“腹有詩書氣自華”,這話用在演活了“黛玉”的陳曉旭身上,最是貼切。陳曉旭十幾歲時讀《簡-愛》、《悲慘世界》,以及《紅樓夢》。央視87版《紅樓夢》劇組裏,她是唯一一個進組前讀過原著的年輕演員。這是中國少有的詩人氣質的演員,可惜後來也沒有繼續走文藝之路。

國外演員不少出自名校,還能當上文學獎評委。英國的布克文學獎曾出過《辛德勒的名單》《英國病人》等暢銷英語小說。2012年,布克獎六位評委中,引人注目的就有丹-史蒂文斯——《唐頓莊園》裏的大表哥馬修。這位美得閃閃發光的金發俊男,在《唐頓莊園》拍攝期間,見縫插針地又讀了遍入圍小說。他說:“如果你仔細看,可以看到‘馬修’穿的外套口袋裏藏著Kindle閱讀器。”這在中國,恐怕是無法想象的。

現在的中國真不是一個圖書的好時代。有專家評價:娛樂性的閱讀多,思考性的閱讀少;經典閱讀不夠,求知欲望不強;讀書太注重實用性、功利性。對大眾閱讀,引導工作做得比較差。我覺得這最後一句話,真是說到了點子上。今時今日的圖書隻怕比明星還要泛濫,如何吸引人來看書是一個問題,怎樣指引人來建立起係統的讀書觀,也是在“世界讀書日”更該思考的問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