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彩雲之南,有一顆璀璨的高原明珠,靜靜地躺臥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由於千萬年來不停地地殼運動,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長年累月地打磨下,形成了這令人流連忘返,多種動植物的水下極樂淨養之土—撫仙湖!
湖麵遼闊,南北長約32千米,東西寬約12千米,兩頭寬,中間如扼喉。每至晴初,陽光灑落,湖麵閃爍著亮閃閃的金波,湖麵宛如一隻葫蘆狀的玓玉。
據澄江《府誌》記載:“湖東南諸山,岩壑磷響,懸竇玲就。”
湖水東南群山環繞,林壑優美,怪石穿空。傳說,深居天宮的玉皇大帝,一日駕雲遊玩,視察人間。突然發現一顆狀如葫蘆的明珠,鑲嵌在雲霧繚繞,漫野綠山,彩雲流瀉的高山叢中,湖水清冽,宛若一枚藍綠色的純淨寶石。
玉帝為之陶醉,急召善書畫的石、肖二仙立即下凡,描摹勝景後帶回天宮,以供玉帝賞玩。
肖、石二仙騰雲駕霧飄落在明珠東南角。
有一孤島矗立湖中,雲霧迷漫時,似縹緲無常、瑰麗神秀的蓬萊仙島。煙波浩瀚的湖泊,無波時水平如鏡,柔和嫵媚,像一位恬靜纖美的處子,在安閑舒適的憩睡。起浪時白浪疊現,如碎珠落玉盤,又似朵朵睡蓮在競相開放。
天空明藍,湖水好似一麵不慎被遺落在此的仙鏡,仰視遊魚宛若在天上遊。
二仙覽景入迷之極,多年後便化作一雙並肩搭手的巨石,矗立在湖的東南方,眺望守護著一池碧波。後人便稱此湖為“撫仙湖”。
後人大多知宋元南詔、大理段氏、明朝在孤島上修建飛簷鬥拱的學園;清朝時江川令彭賢於康熙二十一年在《重修孤山寺記》寫道:“孤山向為迤東勝景,辟草攀蘿,遂臍其巔,始由爛柯石,探南天洞,登弄珠岩,俯魚樂國,眾山獻翠,兩海環碧,頗如吾楚瀟湘洞庭。”……
總之,騷人擱筆“弄”評章。
直到水下古城的發現、滇王金印的出土,人們對於撫仙湖的人文認知又往前推進到了公元前的曆史。其實,千百年來,滄海桑田,無數風雲變幻在這裏上演……
川滇黔三地地處西南,高原地勢懷抱,山脈縱橫、崇山峻嶺,常有野獸出沒。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長期以來與世隔絕,外人入境,難於上青天;當地的土著居民也很少離鄉。偶有一見,中原人知南方土著居民生產生活落後,稱之為茹毛飲血的“南蠻”。
這裏神秘莫測,相傳瘴氣彌漫,山高穀深之處生活著擅巫蠱之術的南疆人。
山林中人煙稀少,常有猿嘯哀鳴,是蟲魚走獸的樂土。通天的巨樹枝葉繁茂,連片萬裏,樹木四季常青,樹林幽暗而寂靜。四周山峰雄奇,千姿百態,重岩疊嶂。
總之外人說起這神秘的地方,雖有對蠻夷的鄙薄,卻又抱有一絲畏懼,極少涉足此地。
一日,刀劈般高聳的峽穀仍如往日般寧靜,舉目一望,一線天間之間盤旋著一隻老鷹,時不時發出一聲尖銳的嘶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