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星33年》是一部超理想化的科幻小說。未來是一個怎樣的世界,誰都難以想象,我們能做的就是放飛自己的想象。在這裏,作者大膽的猜想,未來世界,人類的能耗將不再局限於行星,近距離,直接向太陽、恒星索取。物質也不再受光速束縛,總有其他方式,重新定義我們身處的宇宙。
小說背景。地球2035年,兩個地下科學團隊因不滿足地球的實現,科學被經濟、政治欺壓,以科學超光速為實踐,捎帶萬餘純科研學者,一起逃離地球。他們在宇宙裏掙紮了38年,地球紀年2072年歲末,他們選擇在地球百十億光年的“冥狼”係(虛構,下同)“母狼”恒星係的一顆8光分的行星駐腳。而後來,這顆行星對應標題,以他們的“boss”“劉仁”命名,“仁星”,一顆仿地球人為改造的星球。起初,和宇宙的死寂一樣,除了石和土,仁星夠得著一無所有。他們在物質、能量的支持下,強行拖拽仁星的周轉軌跡,攆來衛星‘仁衛’等等,人工改造這顆星球,使得它地球化。再後,仁星也有了生命。自此,仁星人廢除了地球紀年,開啟了仁星紀年。歲月雖然相同,但仁星紀年和地球紀年多少有點區別。仁星紀年沒有考究耶穌的生死,它科學家們初次來到仁星,定為仁星元年1月1日,元前截止於兩個科學團隊的合作,元前40年。總之,“仁星33年”也譯為同時期的地球2106年。
“仁星33年”和以往的科幻小說不同,它足夠顛覆觀者的科學觀、人生觀,甚至是讀者的整個思想。
科學觀,總體上說,仁星人奉行的是“物質永恒,能量為中間產物,時間、空間是物質的附屬產物”。仁星人的科學空前的發展,他們用的能量要以恒星來計,物質超越光速、光年速、萬光年速,甚至億光年速。三大科學,“仿維”、“蝶翼”、“仁眼”,支撐文中的理論,主要體現在“仿維”教學室的四節課中。
仿維理論重新定義了“物質維”及“循環宇宙”的概念。這一切都得歸咎到na原子核爆當中,顯現出來的“星係”圖片開始。在物質維裏,一維定義在一顆原子實維,眾多一維組成了三維宇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宇宙。凡事物質,它都不可能絕對的孤立存在,所以三維宇宙外肯定有其他的三維宇宙,眾多的三維宇宙又構建了五維宇宙。三維和五維的關係,就像我們通常想法,原子跟宇宙的關係一樣。然後五維組建七維宇宙,如此循環宇宙下去,人類隻不過生存在五維世界的核爆當中。時空是物質的附屬產物,我們所意想的時間在於物質多寡而已。浮遊或許朝生暮死,但從五維的角度出發,人類的生命遠遠小於核爆的時間。物質維指的是單位空間所含物質的量。物質如何形變,質量不會變。三維物質若想進入“仿五維”,隻能改變、壓縮物質原子的空間。三維的極速在光速,可五維速度是遠遠大於光速的。物質一旦進入仿維推進,光速不再束縛,億光年速也不是不可能。
蝶翼,蝶翼原是地球時,“肖謀”所在的公司研發的成果,用於近距離吸收太陽的核熱能。因為不滿足於管理層的少勞多得,技術部領頭人肖謀、“饒音”、“韓福”帶著他們團隊,偷竊了公司蝶翼成果,暗中建立肖謀為首的地下科學,選擇與劉仁的“仁眼”團隊合作。蝶翼的運行原理,文中也有解釋,主要利用原子化劑,把質子、電子結合成偽中子態,利用中子軌道躍遷轉化高熱能。仁星人定義“行星能力”是行星表麵的以化學能為主的所有能量總和,有了蝶翼,“恒星能力”定義較廣,凡事近距離提取恒星核能、熱能、光能,即為恒星能力。蝶翼主導的恒星能力時間在,地球2043年—仁星33年,但是在日風下,它將要被“仿維黑洞”所取代。無論怎樣,物理學上的兩大物質、能量定律,蝶翼提供能量定律,使得本文更具科學支撐。
地球2031年,仁眼被劉仁的地下團隊研發、實驗出來,也是一套傳輸工藝,早了仿維4個年頭。其工作實質,相當於電腦上的“複製”—“選定文件”—“粘貼”的工作機製。起初,仁眼隻能用於對物傳輸,相比仿維,仁眼還附帶了很多局限性。但無論怎樣,這個時期,仁眼最大收效是,兩顆仁眼交替複製,把蝶翼送近太陽,讓後者開啟恒星能力。地球2032年,仁眼工藝轉向人體學,仁眼團隊也轉向地下醫學。同年底,“仁眼dna”被研發出來,“仁d”的改進,就是在開始端進行選擇性的“複製”dna及dna衍生物,“粘貼”出來的自然也是dna的個體。換種說法,“仁眼dna”能徹底剔除人體不同種dna的生物和細胞,例如各類病毒及各類癌細胞等等。“仁d”能根除所有異發病,哪怕你是惡癌晚期的最後一天,它也能起死回生,但對於同發病,如心、腦、腎等器官衰竭,它無能為力。地球2034年,仁眼被改進最終形式為“仁眼存盤模式”,簡稱“仁盤”。仁盤重要階段在於,“複製”開啟了存盤模式。它也可以這樣解釋,今天我把你這個人的“複製”結果刻錄的u盤中,明天我就可以把你從99.99%的相似度給“粘貼”出來,或許千萬年以後,也可以等你這人死絕之後,隨心所欲。這就是仁星人的永生概念,不必換頭手術,也不必敲砸顱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