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大劉莊的鑼鼓響四方(1 / 3)

鑼鼓起源於上古時代,由於當時人少野獸多,經常進村傷人,於是人們就發明用鑼鼓等響器來摳趕野獸。到了冷兵器時代,由於戰爭頻繁,互相擄略,於是人們就利用鑼鼓傳遞信號,兩兵交戰時,利用鑼鼓傳遞指揮信號,鼓舞勢氣,壯膽量,壯軍威。遂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達,生產力提高,各種樂器得到廣泛地應用,並得到提高、創新和引進。

大劉莊的鑼鼓始於抗戰時期,那時熊碼頭有日偽軍駐軍,經常到邊區、解放區抓人、搶糧,大劉莊人民一合計買來全套樂器,24小時派人村頭站崗放哨,如發現有敵情,立刻鳴金,通知村民進圩或轉移。

抗戰勝利後,大劉莊人民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歡天喜地,載歌載舞,鑼鼓敲起來,樂器奏起來,小戲唱起來。族中純儀公多才多藝,他挑起了文娛活動大梁,他請來農村藝人胡佩瑚執教,很快大劉莊鑼鼓就出了名。

經過半年的籌備,添製樂器,培養技術人才,排練文武戲目,一個嶄新的農村文化陣地,向社會展示,他們的折子戲有;《踩高蹺》、《西遊記》、《歪子精》等。演湊的鑼鼓調門有;《小長鑼》、《帽子頭》、雙富貴等。吹喇叭的有十八代孫傳增公,還有老表莊姓,名玉葉公、老表王姓,名立鬆公。

這個文化戰地,在農村非常活躍,哪家遇到紅白喜事、過禮、迎親、生日、堂會、逢年、過節等等,他是重頭戲。

遂著戰爭的升級,人們都忙於逃命,哪有心思搞文娛,不到五年就夭折了,直到全國解放,隻剩下大鑼和大鼓。更不可思意的是,劉姓族中出了敗子;在一次治水工地上,他把大鑼大鼓拿到工地,作為上下工信號,天天敲打。原來用的是鑼錘、鼓錘,現在用的是磚頭、鍬柄。河工還沒結束,這是大劉莊人民在窮困潦道中用血汗錢買來的樂器。被打得破碎,還剩幾片爛銅,也被他們拿去換酒喝了。它是那段曆史的見證,它也代表著大劉莊人民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向往。大劉莊的列祖列宗如果在天有靈,定會痛罵這些不孝之子

八;不能忘記大劉莊的舊風俗

1;端午節屋簷插艾

端午,是我國傳統民間節日,《太平禦覽》卷引《土風記》“仲夏端午,端,初也”。亦名“端陽”、“重五”、“重午”。

相傳古代詩人屈原在這天投河自殺,後人為紀念他,把這天當作節日,有吃粽子、劃龍船等風俗。

在大劉莊,這一天除吃粽子外,還用雜草樹頭燒水洗澡,以去瘟氣。15早上,家家都早早起來,采兩枝鮮艾,插在前屋簷上,一邊一枝,有的連窗戶兩側也插上。城市裏無屋簷插,但也有的插在花瓶裏,使習俗得到升華。

據傳說,這種習俗的開端與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有關。

公元875年,黃巢在山東發動了農民大起義,起義軍提出“均平”的政治口號,所到之處深受農民歡迎,隊伍迅速壯大,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公元881年,起義軍攻下唐都長安,建立了農民政權,國號“大齊”。.封建統治者對他恨之入骨,千方百計誹謗他,把起義軍稱為盜賊,把黃巢說成是殺人魔王。在起義軍尚未到的地方,人們不明真相,到處逃跑。

話說這年端午節,家家忙著包粽子,.忽然有人驚呼;“黃巢來了”。這一呼不要緊,村裏男女老少,.喊爺叫娘,扶老攜幼,無目的地落荒而逃。

當時起義軍真的來了,黃巢的戰馬跑在隊伍的最前麵,他看到跑反,{舊時人們為避戰亂而四處奔跑的叫跑反}人群中有一件奇事,一名青年婦女身上背著一個七八歲的大男孩,手中拉著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孩子不肯跑她就打,黃巢趕到勒住馬問個究竟。婦人跪在馬前顫顫驚驚地說;“大男孩是哥嫂去世後留下的唯一骨血,不能讓他再有閃失。小男孩是我親生的骨肉,即便有個好歹,我們夫婦日後可以再生,並懇請軍爺大發慈悲,願以母子的性命換下哥嫂的獨根苗”。

黃巢,這個風雲的硬漢子,頓時也淚流滿麵,這樣的仁義婦人實屬少見。他翻身下馬,親手扶起那位婦女,並親手拔起一棵艾草說;“你把這棵艾草插在屋簷下,保你平安無事”。仍後傳令三軍;“見屋簷插有艾草而入屋者,立斬!”因為當時起義軍成分複雜,雖軍紀嚴明,但違紀之事常有發生,所以黃巢下了一道特別命令。消息很快傳開,家家戶戶簷前都插上了這個標誌,果然起義軍經過的地方,沒有一戶遭猶的。

這一傳說,是為了紀念黃巢義軍的,還是為了紀念那位品德高尚的婦人?不得而知,反正打那以後,每到端午,家家都在簷前插上艾草,相傳至今。傳說是美麗的,是否真實,無追究必要,但流傳的美德,確值得稱頌,此女若是本族人,後人也沾光啊!

翻開本草鋼目,上麵寫著;艾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有香味,可以入藥,內服可止血,燃著可驅蚊蠅。

2;老式結婚喜話多

老式結婚,在大劉莊也有數百年曆史,因為形式簡單,喜氣濃重,大多是盼望新郎新娘恩恩愛愛,白頭到老,多子多福,吉利話妙趣橫生,很受大家喜歡。

你們看!花轎來啦!紅旗開道,一路鞭炮,鑼鼓喧天,八人花轎,把新娘抬到門前,又是一陣鞭炮後,上來兩個妙齡少女,穿著華麗的衣服,手拿點燃的紅紙撚,一個姑娘說;“落轎落轎”,另一個姑娘道聲好。一個姑娘說;“吉星高照”,另一個姑娘道聲好。

花轎落地,兩位姑娘並立轎門兩邊,名曰攙轎姑娘。這時有全麵奶奶{其實就是主持人,要求夫妻子女齊全,故叫全麵奶奶},把轎門打開。這時一個姑娘說;“新人請起”,另一個姑娘道聲“好”。一個姑娘說聲;“貴人下轎”,另一個姑娘道聲“好”。這時新娘高興地站起來,姑娘攙著新娘的左右手,準備下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