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丁玲生平事跡陳列室”(1 / 2)

普陽農場領導十分重視革命傳統教育,把丁玲精神當成傳統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丁玲去世後,普陽農場曾多次討論如何把丁玲精神變成具體而又形象的教育教材,他們認為:在普陽農場宣傳丁玲、時任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總局黨委書記趙清景(左)和北大荒老作家丁繼鬆紀念丁玲,有著特殊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1990年,丁玲的故鄉湖南省常德市委為了紀念她的優秀女兒,舉行了隆重的丁玲石像揭幕儀式,丁玲的第二故鄉普陽農場的領導被邀請參加。普陽農場的領導把他們心存以久的打算告訴了同樣也是普陽人的老朋友陳明。陳明同誌被普陽人的這種真情所感動,當即表示堅決支持並願意把丁玲生前一部分珍貴的照片和資料複製一部分給農場。於是,普陽農場在自己最好的樓房裏就建立了“丁玲生平事跡陳列室”。

1991年仲夏時節,當中國丁玲研究會理事會申請1991年“第五次丁玲學術討論會”將在丁玲的第二故鄉——北大荒舉行時,黑龍江省農場總局敞開了博大的胸懷,熱烈歡迎來自全國各地的友好人士,成立了以總局黨委副書記鄧燦為組長的領導小組,積極進行會議的籌備工作。

8月22日,“第五次丁玲學術討論會在省農場總局所在地佳木斯市舉行。日本磐城大學教授高天穰次先生、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教授丁淑芳女士、丁玲的最親密的戰友陳明和全國60餘位作家、學者出席了會議。開幕式上,湖南文藝出版社將一套《丁玲文集》贈到北大荒文聯常務副主席王廣賀手中。

8月23日總局二樓會議室裏,曾在丁玲主編的大型文學刊物《中國》任職的當代著名詩人牛漢在座談會上說:“北大荒的陽光、幹淨、透亮。”接下來,他話題一轉:“丁玲的散文《彭德懷速寫》樸素。沒有過多的聯想,沒那麼多美麗的語言,從文字到意象構成了一個生命。”陳湧在發言,頭高高昂著,黑亮的眸子直視前方。這位著名的文藝理論家、當時的《文藝報》主編,幾十年來一直堅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方法來研究文藝。現在他正在作《丁玲的黨性和個性》的報告:“丁玲不愧為魯迅的學生和戰友,是把黨性與個性統一起來的傑出典型。真正的藝術家應該有勇氣,有創作個性,平庸是藝術的大敵。”

著名作家周而複用手理了一下稀疏的白發說道:“丁玲首先是一位革命戰士。從丁玲的經曆看,任何一位作家不能離開生活,不能高高在上!”

參加會議的全體代表,在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領導的陪同下,參觀了湯原農場、寶泉嶺農場。在寶泉嶺農場,王書記給大家披露了“81、88”的故事——丁玲在寶泉嶺農場第6居民委員會任“編外主任”,組織婦女參加勞動創收100元,後來把其中餘下的81、88元存入銀行。直到1991年,人們才取出來捐給災區。

8月26日下午,普陽農場職工活動中心大樓落成。農場的領導們把他們籌備已久的“丁玲生平事跡陳列室”就安排在這幢樓房裏。“丁玲生平事跡陳列室”揭幕儀式在這裏隆重舉行,19時30分,6位普陽姑娘捧出一條鮮紅的綢子。老作家周而複、中國丁玲研究會副會長、廈門大學中文係教授莊仲慶、湖南省常德市政協主席王大元及丁玲的丈夫陳明,寶泉嶺管理局黨委書記溫偉傑,他們一起走過來,為揭幕式剪彩。陳明咽喉動了一下,剪刀夾住了。他抽回剪刀,臉部肌肉在顫動,一下、兩下、……五下。

參加全國第五屆丁玲學術討論會的周而複、陳湧、雷加、黎辛、牛漢、陳明、莊仲慶、陳早春等來自北京、上海、廈門等地的作家、評論家60多人,和普陽農場職工家屬及中小學校300多人出席了揭幕式。

二樓展廳前掛著一麵紅旗和一幅黃色的挽聯。書有“丁玲不死”

四個金燦燦大字的紅旗,1986年3月15日在北京八寶山曾蓋在丁玲的遺體上,挽聯寫著“丁玲同誌千古,光榮屬於精神世界。開拓者北大荒人挽。”

目前,紀念室內有部分丁玲與北大荒時期有關的作品文物等陳列品。“普陽農場丁玲紀念室”室名為著名作家姚雪垠於1991年81歲高齡時親筆題寫,並有題字一幅:“作家兼戰士,百代仰風範。”

1988年8月,陳明先生回訪普陽時,為普陽農場題字:“千好萬好社會主義最好,土親水親人更親。”著名作家魏巍1991年題詞:“多年坎坷路,一生丹心紅。高丘孕好女,化作啟明星。”柯藍1991年題詞:“延水求教北京索文,導師摯友故人情。”中國丁玲研究會秘書長塗紹鈞從丁玲故鄉常德帶來題字:“湖湘人傑,北大荒魂”。

“丁玲紀念室”共收集丁玲各個時代的珍貴照片100幅,分為“早年的丁玲”、“在抗日戰爭中”、“太陽照在桑幹河上”、“新中國建立前後”、“嚴峻的考驗”、“複出文壇”、“晚年的外事活動”、“重返北大荒”、“丁玲不死”等9部分。與北大荒有直接關係的照片主要涉及“重返北大荒”和“丁玲不死”兩部分。這些照片有:丁玲重返北大荒與寶泉嶺分局食堂全體職工合影,與當年在寶泉嶺農場做家屬工作時代氣息的同事們合影,與當年湯原農場畜牧隊職工李炳南、叢鳳芝等人合影,與原湯原農場畜牧隊長、養雞姑娘叢鳳芝和技術員黃潮泉一家合影,與寶泉嶺農場原工會主席苗貢九的老伴龐大姐、“文革”中同住“牛棚”的謝桂英等人合影,與美籍華人梅儀慈女士一道同原總局局長王強在寶泉嶺分局院內合影,與普陽農場呂全盛、楊會雙等合影。並收集了丁玲在北大荒工作和生活時穿過的衣服及用過的用品、親筆信、日記簿、讀過的書等珍貴遺物。擺放著丁玲的《丁玲文集》、《莎菲女士的日記》、《母親》、《到前線去》、《在嚴寒的日子裏》、《生活創作修養》等50餘本作品。並陳列有1936年12月末,毛澤東贈送丁玲《臨江仙》詞一首複製件和魯迅先生當年《悼丁君》手跡複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