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姓蔣,名褘,字冰之,乳名小菡。1904年10月12日生在湖南臨澧一個官僚地主家庭,4歲喪父,跟隨堅持走自立道路的寡母在常德長大。“五四”運動中,她毅然地剪掉辮子,參加辯論會,慷慨激昂地為如何避免當亡國奴、婦女求解放等課題陳詞。1923年夏天,丁玲結識共產黨人瞿秋白,在瞿秋白的勸說下進入上海大學中國文學係學習。肄業後,開始發表作品。1925年4月,第一次以“丁玲”為名給魯迅先生寫信,既訴說苦悶,又請求指導和幫助。不料,先生在別人的提示下懷疑此信為“孥孥阿文”即沈從文所寫,竟沒有回信。丁玲在苦悶中隨王劍虹之父王勃山先生回湘。不久,在北京萍水相逢的胡也頻竟也追到常德。秋天,胡也頻返京,在香山角下租房同居,涉獵了不少西方文學名著。1927年秋天,丁玲悄悄地試寫小說《夢珂》。寫完之後不在北京投稿,更不願意利用胡也頻和沈從文在京城文藝界的熟人關係,而寄給在上海出版的《小說月報》。葉聖陶和徐調孚從自發來稿中發現了《夢珂》,以頭條位置刊登於1927年12月10日的《小說月報》上。1928年2月10日,葉聖陶主編的《小說月報》以頭條的位置刊登了丁玲的第二篇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立即轟動了文壇。有評論家稱:
丁玲此作就好像一顆炸彈,炸響了沉寂一時的文壇。讀過《莎菲女士日記》的人們都稱讚丁玲的創作才華。從此,丁玲成為著名作家。1929年1月,丁玲、胡也頻及沈從文舉債創辦“紅黑”出版社,年底因經濟困難而倒閉。1930年2月,胡也頻為償還“紅黑”出版社的債務,到濟南去教書,丁玲留在上海繼續創作。後來,丁玲趕到濟南。在濟南一所中學,胡也頻積極宣傳馬列主義文藝理論,組織學生進行文藝活動。國民黨當局要逮捕胡也頻。5月,丁玲與他匆匆逃離濟南,經青島回上海,經潘漢年介紹,夫妻一道加入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1931年1月17日,剛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胡也頻被選為代表,去江西中央蘇區參加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在上海東方旅社開會時,胡也頻等被叛徒出賣,遭國民黨當局逮捕。和也頻一道被捕的有二十多名同誌,其中有左翼作家柔石、殷夫、李偉森以及馮鏗(女)。2月7日深夜,反動當局把他們槍殺於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的院子裏。當時,丁玲與胡也頻生的兒子尚滿一百天。4月間,她由沈從文先生護送,把兒子送到常德,請母親代為撫養。她在家隻住了三天,向母親隱瞞了胡也頻犧牲的消息。她準備到江西中央蘇區去,實現胡也頻的遺願,黨組織卻把她留在了上海,讓她創辦和主編“左聯”的機關刊物《北鬥》,以團結黨內外的作家,同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圍剿”進行鬥爭。
1932年,丁玲由陽翰笙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秘密的宣誓儀式上,瞿秋白說:“冰之是飛蛾撲火,非死不止”。很快,她便擔任“左聯”的黨團(相當於今天的黨組)書記。8月,《北鬥》被反動當局查封。
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法租借內四川路昆山花園家中被國民1930年12月,丁玲和胡也頻抱著兒子蔣祖林攝於上海黨特務機關秘密綁架,很快押往南京。魯迅、宋慶玲、蔡元培和柳亞子以及“左聯”的同誌大力援救。國際友人、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和古久裏等也大力聲援,使得反動當局不敢殺害丁玲。他們威逼利誘,妄圖利用丁玲的聲望為反動政權服務。丁玲堅持鬥爭,努力尋求黨組織的幫助以逃離特務機關的幽禁。終於在1936年秋天,馮雪峰指派張天翼,讓丁玲化裝到了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