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用自問自答的方式來把這篇序言展開吧。
一、中國曆史上為什麼會出現長時期的閉關鎖國?有什麼條件閉關鎖國?
這裏講的“關”與“國”當指長城以內。那時,北方有無垠的草原,有數千裏防線上的諸多隘口;南邊有國與國之間的這個關、那個關;和一般當家人想的一樣,把四周的牆築好,把前後的門關嚴,住在裏麵,當可睡的安心,住的愜意。
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應有盡有,曆史上逐鹿中原,都是為了爭奪中原這塊風水寶地。但是,在當時所謂地大物博的概念則一直是依循千百年前的地理概念:地是方而平的,我們這個國家位居其中心,是為“中國”;按照那時的曆史概念中國是唯一的曆史悠久的文明大國,曆來各外圍國家都是麵北(或麵東西南)稱臣,歲時進貢,尊中原為天子之國,所謂“東土”。一句話,中國乃萬邦之邦,禮義之國,四海賓服,是一切文化的緣起,上溯自盤古、堯、舜,傳統於茲已數千載。四周的鄰國如高麗、日本、交趾、越南……都沒有自己單獨的文化傳統,都是從東土移植。再說那時也並不知道海外有海,國外有國。於是便理所當然地認定我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們。或者說我們就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的一切非夷即狄,是低我們一等的弱小民族。為了免受四鄰的滋擾,關必須閉,國必須鎖,越閉鎖得嚴實,國家內部越穩定安全,上上下下均可樂享太平。之所以花那麼大的氣力,多少孟薑女哭夫也在所不惜,要修築萬裏長城把北邊的大門鎖起來(北邊相對地亂一些);西邊有高山大漠,敵人要過也爬不過;東南有大海,敵人想來也渡不來,乾隆皇帝有過君臨天下的一段話: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巾為西洋各國及爾國(指英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並沾餘潤。”是恩賜,是餘潤,讓人家也叨點光哩。大清國高高在上,有何求於人哉?至於國家內部,一切權力歸於一尊,一切財富歸於一人,老百姓都是皇帝的子民,靠皇帝恩賜生活,有時貧困到受不了啦,內亂也風起雲湧過,但一經鎮壓,又浪靜風平,可以維持一個時候,所以閉關鎖國便相依成例,代代相傳,成了最大的國策。國家整個就是一處大桃花源,關起門來過日子,與世無涉,似乎也好生生的哩。帝王之學,說穿了就是如何掌控這個國家,換代不改朝,百年家天下,幾百上千年成一統,五千年文明史就是這樣一段接著一段寫下來的。
二、閉關鎖國帶來了哪些惡果?
坐在井底,再把上麵的井口用石板一蓋,嚴則嚴矣,可外麵的情況怎麼樣了,那是什麼也不知道啊!主張引進西學的人倒黴了,因為人們認為一切學問皆源於中國,鼓吹西學就是忘本,就是不要祖宗,也就是民族的敗類。郭嵩燾把出國途中的見聞據實以日記報回朝廷,馬上掀起軒然大波,挨罵不說,連日記的版本也被付之一炬;嚴複在外留學,接受的新學知識較多,喜歡逢人便說,被加以狂妄的罪名。是嚴複,翻譯介紹了一係列重要的西學理論,如《原富》、(《原強》、《天演論》)等等,其功萬世不沒。外國人幫我們試修了一條小小鐵路,卻被國人冠以惡名,說魔鬼怪物,破壞了地方的風水,驚動了聖上的龍脈,一頓子撬挖,把它給毀掉了事。同文館的學童被派往國外學習,學會外文,講幾句外語,有人剪掉了辮子,著上了西裝,便認為事涉根本。經史子集沒讀好,遂下令回國,軟禁在上海,長時間地洗腦2反省。郭嵩燾談洋務談的太多,連朋友們也奉勸他要少談不談洋務,使他的憂患意識更加升級加碼,無法解脫,越想變革開放,守舊勢力越膨脹。
三、為什麼閉鎖得好好的出了問題?
吳三桂引兵入關的事,曆史重演得並不太多。我們雖不知道海外有海,國外有國,世界上的大國小國自以百計,這是客觀存在的。他們當中也有十分古老的,如埃及、印度、敘利亞、伊拉克和阿富汗等,也有近世新興的,如歐美的一些國家。論國家的實力水平,在那幾個世紀裏,倒不見得在中國之上,大致可以說都還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但是,事物是變化的。曾幾何時,這世界變了,就像中國古代也先後出現過若幹個聰明絕頂的學問之士一樣,發明過這、發明過那,把曆史文化推向一個又一個的新台階。中國不是也十分自豪地炫耀過自己的四大發明麼?這四大發明也確曾將人類的全部生活從一個低起點提升到一個高起點,世界各國也無不認同這一點。可是事物的變化變遷並不遵守地域概念,並不老是以中國為馬首。到了17~18世紀,西方的思想家和科技新星成群地升起,改寫曆史的任務操在他們手中。牛頓、瓦特、富蘭克林與愛因斯坦等一大批偉大的科學家又呈群星耀眼、璀燦奪目之勢。他們的發明再一次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活,從根本上改組了人類的生產。許多變化都早已超出了量的範圍,而進入了質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