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的文化中,存在基本味道的概念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亞裏士多德,他認為味道是由甜、苦、美味多汁的、鹹、辣、糙、辛和酸中的兩種巧妙組合而成的。而古代國家的5元素哲學思想則列出了稍微不同的5種基本味道:苦、鹹、酸、甜和辛,實際上這更常見於中醫理論中,一般談論食物時會用辣代替辛。而許多國家的文化則增加了他們自己的第六種味道。

心理物理學長期以來認為存在四種基本的味道:甜、苦、酸和鹹。很多年以前,鮮味被第一次提出來,直到科學家們成功的複製出一種專門識別氨基酸的感受細胞,鮮味才被認定為第五種基本的味道,因為鮮味可以通過某些自由氨基酸——例如:穀氨酸單鈉鹽,也就是味精的主要成份,引起的非鹹味感覺而得到驗證。

上世紀初發現,所有基本味道的感受器都已被識別出來。其中酸和鹹是由感受器的離子通道接收的,而甜、苦、鮮則屬於一種G蛋白耦合受體。

前不久,一組研究人員對鼠類進行試驗後聲稱發現了存在第六種基本味道——脂肪類味道的證據,並且預測人類也可能有相同的感受器。

前不久,科學家新近確認出第六種味覺脂肪類味道——肥。

但科學家確實已經找到這是一種基礎味覺的證據。通過多次試驗,科學家把不同味道分類讓參與者品嚐、分類和辨別,有足夠多的人分辨出“肥”味,不同於鮮,更不同於酸甜苦鹹。

更關鍵的是,肥味符合基礎味覺的特征,它與其他已知的五種味覺之間沒有重合,它不是任何其他味覺可以混搭出來的味道,它是一種獨特的、可以剝離出來的味道。它就像三元色一樣,是搭配出其他五顏六色的基礎色之一。

在五種基本味覺中,人對鹹味的感覺最快,對苦味的感覺最慢,但就人對味覺的敏感性來講,苦味比其他味覺都敏感,更容易被覺察。味覺經麵神經,舌神經和迷走神經的軸突進入腦幹後終於孤束核,更換神經元,再經丘腦到達島蓋部的味覺區。

口腔內感受味覺的主要是味蕾,其次是自由神經末梢,嬰兒有10000個味蕾,成人幾千個,味蕾數量隨年齡的增大而減少,對成為物質的敏感性也降低。

味蕾大部分分布在舌頭表麵的乳狀突起中,尤其是舌黏膜皺褶處的乳狀突起中做密集。味蕾一般有40-150個味覺細胞構成,大約10-14天更換一次,味覺細胞表麵有許多味覺感受分子,不同物質能與不同的味覺感受分子結合而呈現不同的味道。一般人的舌尖和邊緣對鹹味比較敏感,舌的前部對甜味比較敏感,舌靠腮的兩側對酸味比較敏感,而舌根對苦、辣味比較敏感。人的味覺從呈味物質刺激到感受到滋味僅需1.5-4.0s,比視覺13-45s,聽覺1.27-21.5s,觸覺2.4-8.9s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