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乳-頭上皮細胞經常輕度角化脫落,與唾液和食物碎屑混合而形成一層白色薄苔,稱為舌苔。從中醫角度講,舌苔是由脾胃之氣蒸化胃中食濁而產生。健康情況下,舌苔薄白均勻,幹濕適中,舌麵的中部和根部稍厚。”

說完,阿曼達頓了下,繼續說道:“我在和你們說一下常見的病症,你們自己也多注意些。

第一個,舌頭振顫:日本醫學專家在一項調查研究中發現,七成以上的人都不會在振顫初期意識到,等發現的時候,往往已經晚了。建議你盡快調整作息時間,不要熬夜,合理飲食,否則很快會麵臨神經衰弱的危險!

第二個,舌苔太厚:舌頭上的舌苔就像豆腐渣一樣很容易被刮去,可能是腸胃功能不良或飲食過量。如果這樣的舌苔一直都有,最好去消化科,讓醫生幫你降降胃火。

第三個,舌苔太薄:舌苔無故脫落,舌頭表麵顏色班駁不均,醫學上將這稱為“地圖舌”。韓國醫學家專家指出,過敏體質的人最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尤其在春、秋兩季比較常見。“地圖舌”的出現預示你的抵抗力正在下降,建議你在這段時間內遠離花粉、海鮮、小昆蟲等過敏源,以免“中招”。

第四條,舌苔泛黃:舌苔泛黃很可能是感冒病-毒入侵的信號!一定要注意保暖,多吃南瓜、牛肉等溫熱食物,晚上臨睡前衝杯熱牛奶,它能在胃中形成一層蛋白膜,防止細菌入侵。

第五條,舌苔泛黑:舌苔隱隱發黑,很可能是體溫升高的緣故!體溫升高不見得就是發燒,劇烈運動、怒火中燒都能讓舌苔泛黑。洗個熱水澡,做些舒緩運動,就能有效降低體溫。

第六條,舌的外伸主要是頦舌肌的前推作用,舌的內縮主要是舌骨舌肌。舌的伸縮運動出了問題,主要涉及到舌下神經核上性病變及核性病變。核上性病變無舌肌萎縮及肌束的震顫,稱為中樞性舌下神經麻痹,常見於腦血管病變。核性病變,表現為一側病變,同側舌肌癱瘓,伸舌舌尖偏向患側,雙側病變,伸舌受限或不能,同時伴有舌肌萎縮,肌束震顫,常見於肌萎縮側索硬化、延髓空洞征等。

傳統醫學上講到,人的舌頭與內髒有著密切的關係,舌頭的各個部位都與內髒各部位相對應,所以中醫很習慣通過觀察舌體的變化,診斷響應內髒的病變情況。建議大家平時多動動舌頭,加強內髒功能,有益於消化係統。”

聽了阿曼達的話,慕若月眨了眨眼眸說道:“動舌頭?怎麼動啊?這個東西應該是有什麼方式方法吧!”

齊瑤也看向阿曼達說道:“要是你知道的話,你就把方法教教我們吧,我們大家都跟著你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