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又見達喀爾(1 / 3)

競技

作者:趙潔

2010.05.152011賽季達喀爾車隊選手報名開始;

2010.11.232011賽季達喀爾路線圖及參賽選手公布,其中中國選手10名;

2010.12.28參加達喀爾賽事的中國賽車運抵布誼諾斯艾利斯;

2010.12.312011賽季達喀爾組委會第一個車檢日;

2011.01.01布誼諾斯艾利斯解放廣場,達喀爾,啟程......

有人說,南美洲來了一群“瘋子”,他們忍受著傷痛、饑餓、甚至是死亡的威脅,與自然抗爭;薩賓說,這是冒險者的遊戲,叩擊冒險之門是每一個勇者的夢想。2011年的第一天,407輛戰車齊聚方尖碑下,蓄勢待發。達喀爾,我們來了。

你,準備好了嗎?

叩擊冒險之門

沒有人可以解釋,為何達喀爾會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從1977年薩賓創辦第一屆達喀爾拉力賽以來,這項世界上最艱苦的野外拉力賽就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今年的參賽人數更是創曆史之最。大眾、寶馬等各大車隊紛紛派出最強陣容參賽,其中不乏名將,譬如塞恩斯和有“達喀爾舒馬赫”之稱的彼得•漢塞爾。中國選手共11人參賽,他們分別是:周勇(長城車隊 372號)、盧寧軍(威麟車隊 358號)、江耀桓(威麟車隊 427號)、劉琨(威麟車隊 426號)、麻俊昆(紅河車隊 378號)、周遠德(成都農商銀行車隊 389號)、郭洪誌(個人參賽 434號)、蘇文敏(金城摩托車隊 81號)、韓寶華(金城摩托車隊 149號)、李陽(個人參賽 554號)和中國台灣車手陳和皇(Roc tawain 100車隊 539號)。16天的艱苦賽程之後,6名中國車手笑傲達喀爾,盧寧軍,郭洪誌,麻俊昆、韓寶華、陳和皇則從車手變成了觀眾。他們當中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遺憾,而完成了比賽的其他車手,則在布伊諾斯艾利斯的陽光下體會著肆無忌憚的幸福和滿足。也許此時,名次已經不再重要,具有叩擊冒險之門的勇氣,就是最讓人欽佩的。

布誼諾斯艾利斯,阿根廷首都,南美洲的第二大城市,這個因足球和探戈而聞名的城市,同樣因為達喀爾而變得更加炙熱。

2011年1月1—16日,達喀爾拉力賽第三次登陸南美大陸,以一條全新的路線在阿根廷和智利展開。比賽依然是從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發車,然後北上穿過5個新的省份,其中包括胡胡伊、薩爾塔、圖庫曼等,在穿越了阿根廷23個省中的17個省後,沿著安第斯山脈進入智利,在智利境內,車手們將沿邊境進行往返賽。

惟一的休息日將在靠近智利和秘魯邊境的小城阿裏卡度過。經過智利沙漠賽段的征戰後,穿過安第斯山脈海拔4800m的山口,返回布宜諾斯艾利斯。16天的比賽,9500km的征程,選手要經曆沙漠、丘陵、荒野、山地,更要應付各種糟糕的天氣狀況,突如其來的大雨不但使車手分辨不清前方的道路,更讓本已泥濘的山間小路變得更加濕滑,借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形容:其實這裏本沒有路,“達喀爾”走過的,那便是路……

除此之外,賽車的壞損和路上的突發狀況,也常常讓車手措手不及。雖然每輛參賽車輛都是經過改裝或是加固的,但是再好的車,麵對如此的“折騰”,也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減振器斷裂,機油泵故障,輪胎破損,至於由於碰撞引起的壞損更是家常便飯。雖然配有維修車,但是更多的時候還是依靠車手們自己的“縫縫補補”。於是,我們經常看見一輛輛破破爛爛的“乞丐車”絕塵而去。換句話說,在這條賽道上,隻要是輪子能轉,就是堅持下去的理由。

車手的身體狀況,也是影響比賽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選手們畢竟不是鋼筋鐵骨,麵對如此惡劣的環境,傷病在所難免。如果是頭疼腦熱的小毛病還可以克服,但如果是傷筋動骨,甚至重傷,就不得不退出比賽,這也成為籠罩在選手頭上的一塊陰影,是誰都不能預見的意外。每年,都會有幾名勇士的英魂永遠地留在達喀爾,人們在給予他們最崇高的敬意的同時,也在默默地期盼,願下一屆達喀爾一路平安。

敢問路在何方

達喀爾拉力賽是世界上最艱苦的野外拉力賽,賽程之長,路道之複雜,超出想象,而選手們僅僅憑借事先發放的路書和GPRS來辨別方向,雖然一路向前, 卻也經常會有南轅北轍的情況出現。汽車組因為是兩名選手搭檔,多少還有些安慰,而摩托車組的選手將要一個人麵對更多的挑戰,敢問路在何方,也許是每一個迷路的車手都會默念的一句無奈之語。

作為一項國際性的比賽,參賽的選手來自世界各地,因此對於許多外國選手來說,除了路況的不熟悉,語言也是困擾他們的最大問題。以中國車手來說,雖然參賽車手們的駕駛技能毋庸置疑,但是對於外語大都馬馬虎虎。發車儀式上,摩托車組的中國選手就因為看不懂路書、聽不懂指令而找不到發車位,兜兜轉轉了半天,才終於發車。而卡車組的李陽,也和法國領航員上演著“左右抉擇”,因為語言障礙,領航員的指令被李陽錯誤領會,結果可想而知,幾次差點被帶進溝裏。試想,如果看不懂路書,聽不懂領航員的指令,在達喀爾的征途中會是怎樣的無助。此外由於每輛賽車都配有後勤保障和維修車,而這些大都是“國際團隊”,語言問題又變成了團隊協作中的最大障礙。因為溝通不暢而導致退賽,是誰都不願看到的結局。看來,想要在一場國際性的賽事中取得好成績,除了優秀的駕駛技術,需要具備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