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為龍江振興插上騰飛之翼
奮鬥之聲
在振興東北的藍圖上,“互聯網+”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股強勁有力的頭腦風暴;要實現龍江經濟社會的全麵振興,隻有插上“互聯網+”的騰飛之翼才能順勢而為,“扶搖直上”!
怎麼加?如何加?是當前我省開創“互聯網+”工作新局麵的首要課題。“互聯網+”促使著傳統產業加速轉型升級,新興產業激發創業活力。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給市場帶來的急劇變化已經讓許多傳統產業嚐試去主動擁抱互聯網,搭建從源頭到終端、從內容到平台、從生產到服務的全新模式。而作為新興產業,“互聯網+”讓他們更加敏捷地抓住市場形勢的急劇變化,激發出更加澎湃的創業熱情,吸引無數戰略投資者的關注目光。如今,站在“互聯網+”的潮頭,我省優勢產業與互聯網相加無不催生出效益更高、質量更好的經濟增長點。可以說,“互聯網+”既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更是一種連接一切的能力和競爭力,我省通過巧搭“互聯網+”的快車,升華老字號、原字號,做強民字號、新字號,引進外字號,定能彙聚起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讓互聯網成為激發龍江經濟增長潛力的通道、載體和工具,讓每一個能促進龍江經濟社會發展的活躍細胞都能與互聯網相“+”。“互聯網+”將不再是虛擬經濟的代名詞,而成為龍江經濟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怎麼變?如何變?是當前我省能否搶抓“互聯網+”新機遇的當務之急。眼下用“顛覆無處不在,跨界已成常態”來形容“互聯網+”對當前經濟結構的衝擊再貼切不過了,最早嚐試“互聯網+”的“領軍人”用不期而至的“突襲”、不按常理的“出牌”打破了相對固化的競爭格局,模糊了傳統的產業邊界。對於我省來說,正視“互聯網+”對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產生的巨大衝擊,打破傳統認識的藩籬,培養全新的互聯網思維,是全省上下能否緊緊抓住“互聯網+”發展機遇的前提。在明水縣,“互聯網+綠色食品產業”讓一無區位優勢,二無投資拉動的崇德鎮由“絕情穀”變成了“電商村”,互聯網思維讓貧困縣找到了破解發展難題的答案,更讓農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互聯網+”不僅極大地克服了以往推廣難、渠道短、運輸遠的製約,更讓他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隻有勇敢地拆掉思維裏的牆,“互聯網+”才能給龍江振興帶來無比燦爛的春光。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互聯網+”時代,市場瞬息萬變,隻有順勢而為、因勢而變,才能處變不驚、激發潛能。我們要把握好怎麼變、如何變的方向,把“互聯網+”所帶來的利好用足用深,龍江振興定能“快馬加鞭更進一程”,真正在互聯網搭建的“高速路”上闊步前行。
怎麼做?誰來做?是當前我省能否把“互聯網+”引向深入、落在實處的關鍵。互聯網加什麼?除了來自產業、資源的優勢基礎,更重要的是人才。“互聯網+”是麵向年輕人的事業,更是敢於爭先、勇於創業者的大舞台,政府既要當好他們的“領路人”,更要做好“服務生”。時下,我省投身“互聯網+”創業熱潮的優秀才俊不斷增加,從致力於搭建全省農業合作社供銷撮合機製的青年創業者的堅定目光中;從創業大學生不懈奮鬥構築的“互聯網+抱團營銷”的全新平台裏,新一代的龍江人用互聯網圓了他們心中的“創業夢”。雖然攫取“互聯網+”第一桶金的路途並不都一帆風順,但對於我省來說,創意與創新相生相伴,風險與挑戰密不可分,隻有紮根本土,做深做透,集全省之力為積極利用“互聯網+”創新創業的優秀人才營造出良好的外部條件,鼓勵他們在深入研究產業規律、商業模式的基礎上大膽嚐試,積極探索,才能讓致力於大眾創業的“小菜鳥”一舉變為萬眾創新的“金鳳凰”。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起跑線前,用好“互聯網+”這個新變量,龍江經濟“活起來”“動起來”有了更強的後勁。隻有找準“互聯網+”的發展路徑,我省才能走出“能源一柱擎天、經濟結構單一”的困局,才能實現經濟轉型“舉重若輕”,才能支撐起經濟提質升級的臂膀,真正為龍江振興插上“騰飛之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