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什麼又叫做和城模式了?”李慶福繼續的問道。
“所謂的和城模式是指地北省東南部的和城地區以家庭工業和專業化市場的方式發展非農產業,從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場的發展格局。小商品是指生產規模、技術含量和運輸成本都較低的商品。大市場是指和城人在全國建立的市場網絡。”侯躍東流利的介紹道。
聽著侯躍東對這些知識的了解程度,李慶福知道,侯躍東也是看出來了秦揚的心思的,真不愧為當時的得意秘書啊。
“小侯,你說,咱們岩城縣更適合哪一種模式啊?”李慶福沉吟了一會兒,抬起頭來看著侯躍東,出聲問道。
“淮南模式是通過發展鄉鎮企業,走的是一條先工業化,再市場化的發展路徑;而和城模式則是通過發展個體私營企業,通過市場化來促進工業化。兩種路徑的形成各有其主客觀原因。也各有各自的優點與不足,咱們就先從我們淮南模式說起吧,畢竟,淮南要比和城距離我們更近一些,‘淮南模式’的概念1983年首次被華劉先生提出的,是以集體經濟和鄉鎮企業為核心,追求村民共同富裕的特征因為非常符合當時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所以備受追捧。”侯躍東緩緩的解釋著。
李慶福點了點頭,向侯躍東遞送過去了一根煙,侯躍東擺了擺手,接著說道:“其實,淮南模式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這也是有著曆史的原因的,早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淮南各地在集體副業基礎上就已經開始辦起了一批社隊企業,主要為本地農民提供簡單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到20世紀70年代,這些小型社隊企業逐漸發展成為農機具廠,為集體製造一些農機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對社隊企業發展的明確支持,促使社隊企業步入了一個大發展的階段。它們利用這一地區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的特點,抓住市場空隙,迅速壯大起來。改革開放初期,淞滬這些大型城市中大量技術工人節假日到淮南地區,給淮南帶來了信息、技術和管理經驗。因此,曆史上的積累和接受淞滬的輻射為淮南地區工業化的起步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而當時的短缺經濟,對工業化的發展也起了推動作用。至1989年,淮南鄉鎮企業創造的價值在農村社會總產值中已經占到了60%。”
“不過,我覺得,這個模式,並不適用於我們岩城縣!”李慶福聽到這裏,出聲言道,秦係四大金剛可是一起患過難的,所以,彼此之間的言語也就隨意了許多,要是換一個人,隻怕,李慶福是不會如此直截了當的說的。
侯躍東點了點頭,表示了肯定:“是的,淮南模式之所以能夠極快的發展起來,還是因為他的地理位置與曆史條件所造成的,而我們岩城縣並不具備這兩個優勢因素,所以,淮南模式,所能夠給予我們參考的多,不過,卻不能夠很好的進行借鑒與效仿。”
李慶福也點了點頭,笑著說道:“而且,我們所處的文化圈也是不一樣的,淮南模式注定是無法被我們所效仿的了。”
“可不是麼,淮南地區深受古代淮江文化的影響,傳統深厚,精巧纖細,溫柔敦厚,重格物致誌,強調均衡、集體、等級。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淮南名家,善於學習、模仿,但缺乏創新和領跑意識。做事穩健、規範,但冒險精神不足;坐地為商,缺少闖勁;為人精細但缺乏開闊的視野;個體意識強而團隊精神弱;有濃厚的官本位意識。”侯躍東笑著回應道。
“那麼,和城模式了?我看很符合秦縣長的輕工業發展路線嘛。”李慶福點著了煙卷,往嘴裏送去,李慶福是秘書出身,自然也是杆老煙槍,熬夜的時候,這煙自然也就抽得更凶了。
侯躍東雖然也是秘書出身,不過,這在跟著秦揚的時候,因為秦揚最喜歡即興演講,所以,稿子倒並不是寫的很多,所以,需要抽煙提神思索思路的時間也就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