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澶州定策(下)(2 / 2)

滿朝文武聞真宗一席話,一片恐慌。有官員提議多與遼人銀兩布匹,向其議和。教遼人退去便是。更有官員提出遷都金陵。參知政事王欽若提議牽都成都,以避戰亂。

寇準力排眾議,極力主張迎戰。謂真宗道:“楊元帥信中講的明白,不戰則助長遼人氣焰,遷都移駕雖保片時之寧,可惜澶州一破,我方門戶大開,遼兵更可長驅直入,斯時丟去的非隻一個澶州,恐怕是整個大宋江山耳!”

寇準義正言辭地繼續道:“更何況陛下遷都了事,置百姓安危於何地,豈不叫百姓受苦,生靈塗炭。”

寇準瞋目王欽若諸臣,正色道:“再有敢言遷都者,當斬無赦。”王欽若眾官員聞聽默不作聲,卻懷恨在心。

真宗道:“依卿之言,當何以退敵?”

寇準道:“柴王私養兵馬,勾結了賊,作亂犯上,應先撥柴王五萬兵馬來東京守衛,以削弱對陛下的威脅。從即日起火速發東京十五萬人馬往澶州助戰,以解燃眉之急,切莫耽擱誤了楊元帥性命。”

宰相畢士安亦稟奏曰:“寇大人所言極是,形勢緊急,請陛下速派兵應敵。”

真宗見兩位宰相忠誠進諫,遂應允下來,傳令樞密院即刻調兵,令樞密使加緊行程帶兵趕赴澶州。

寇準見真宗分派已畢,待要退朝,便進諫道:“臣退敵良策尚未稟告陛下。”真宗問是何良策。

寇準道:“請陛下禦駕親征,不需久戰便可擊退遼賊。”

真宗聞聽此言頓時驚愣住。他本在皇宮聖殿中安逸慣了,舞文弄墨倒是其所好,自小起未見得刀劍之戰。怎能如太祖一般馳騁疆場,贏取天下。因此聽寇準言語,要自家離開龍床鳳榻,去前方飽受征戰之苦,真宗豈能願意?

然寇準治理家國大事剛直不阿,他生就厭怯了寇準幾分,於是推辭道:“朕如何能去得?”

寇準直言道:“眾將士舍身忘死在外,正渴求萬歲鼓勉之力。更何況遼聖宗不遠千裏來犯,人能委九五之軀,吾主緣何不可?”

真宗知寇準秉性,一番仗義直言下他又如何反駁。故而真宗作態欲避讓一時,推辭道:“此事——此事容朕三思,待來日再議。”說著真宗起身欲離去。

寇準見真宗想逃避,忙道:“陛下且慢!”說話時已迎在真宗麵前,苦口中心勸說道:“社稷危亡正在此時,陛下怎可推辭。請陛下務必答應老臣之建,澶州之難指日可解。”

真宗一臉無奈道:“寇愛卿,朕依你之建便是!”

寇準道:“天下安危皆係於此,望陛下速速準備啟程,耽誤不得。”

真宗覺得寇準處處相逼自家一般,令其透不過氣來,便想先擺脫他此刻糾纏再說。於是更無可奈何地應聲道:“好,朕都依卿之言便是。”言畢怏怏退朝而去………

寇準見真宗隻是應付了事,並未有誠心出征之心,自家仍耿耿於懷。真宗一日不親征澶州,寇準心頭勸架之情不滅。

待回至相府中,早見肖月容和關滄海於書房中等候。二人問侯麵聖情況。寇準便將朝議之事從頭道來。月容與關滄海皆麵露喜色。月容心悅誠服,暗道:“寇大人,果然是寇大人!”

於是月容道:“陛下已準發援兵,如此澶州之圍可解,草民應早回澶州向楊元帥赴命,以慰軍心。”

寇準含笑道:“肖義士為家國大事不辭辛苦,老夫多多感謝!”

月容辭謝道:“此乃草民舉手之勞,能為家國傾獻微力,正是草民身為江湖塵子的大幸。”

寇準欣慰點頭道:“回澶州帶老夫向楊元帥問候一聲:社稷之危,全仗楊家一門忠烈,捍我疆土。寇某替天下蒼生捧心獻意,真有勞了。”

月容遵命,將寇大人直言銘記於心,不再耽擱,乘快馬返回澶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