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是母親勝似母親(1 / 3)

不是母親勝似母親

偉人風采

作者:孟紅

宋慶齡一生沒有子女。1922年6月,陳炯明炮轟總統府,懷有身孕的宋慶齡在逃難中因過度勞累和緊張導致流產,導致終生不能再生育。於是,不能再做母親的她,把滿腔的母愛全獻給了普天下千千萬萬的孩子們。半個多世紀以來,她數十年如一日關懷少年兒童的成長,為兒童事業嘔心瀝血,傾注了大量精力與心血,堪稱中國兒童的慈祥祖母。

當日本帝國主義向中國發動全麵侵略戰爭後,中國大地上無數無辜生靈慘遭塗炭,兒童更是遭受了空前劫難,他們或死於戰火,或流離失所。特別是那些失去了雙親的難童,舉目無親,啼饑號寒。有些還被日軍擄掠,施以奴化教育,充當戰爭的炮灰。在這嚴峻的曆史關頭,中國婦女界以宋慶齡為首的一批著名人士,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在國民政府臨時所在地武漢,發出了“欲救中國,必先救兒童”的呼聲,宋氏三姐妹風塵仆仆多方奔走,幫助各地建立孤兒院、托兒所來收養難童。宋藹齡和宋美齡領導的婦女指導委員會在國統區共收養兒童2500名,而宋慶齡則把著眼點更多地投入到中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

1938年,宋慶齡牽頭在香港組織了保衛中國同盟(簡稱“保盟”)。她通過保盟向同情中國抗日戰爭的國外友好人士和僑胞發出了“救救戰災兒童”的呼籲。在國內,她積極促進我國各階層、各黨派婦女團結合作,發起為戰災兒童服務的運動,建立了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收容難童。

在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裏,陝甘寧邊區有不少烈士遺孤和抗日將士的子女需要撫育。但是,由於當時的物資非常缺乏,缺醫少藥的狀況始終困擾著人們。正是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宋慶齡通過洛杉磯的國際友人和華僑募集到了一批物資和款項,馬上設法輾轉運到了延安,在窯洞裏建立了托兒所。為了紀念這種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的精神,延安還專門把這個托兒所命名為“洛杉磯托兒所”。

1939年春,宋慶齡牽掛著約300萬之眾的戰災兒童的命運,考慮著如何加大對他們的救濟工作。為此,保盟發起了一個為戰災兒童服務的運動。

在1939年3月28日的開幕式上,宋慶齡慷慨激昂地說:“現在中國有數以百萬計的戰災兒童。其中有的是為了祖國的獨立和自由而犧牲的戰士的遺孤;有的是被空襲炸死父母的子女;有的是流離失所並被饑餓和疾病奪去生命的難民的後代。另外,還有成百萬的兒童,雖然他們的父母還活著,但有的是戰鬥在前線的戰士,有的是被日本侵略者趕出家園的難民,他們無力照顧這些孩子。”“這些因戰爭變得無家可歸的無所依靠的兒童……他們代表著我們未來的一代,他們將來要在他們的父母正在戰鬥受苦受難、流血犧牲的土地上建立一個新的中國。”如此鮮明的、高瞻遠矚的思路,同她以後一再強調的“締造未來”的思想完全一致。她還向人們介紹了已在陝西三原建立的收養有500個兒童的孤兒院的情況,除為孩子們提供醫療、食物衣服、住所外,還對他們進行常規教育,以便訓練他們成為有用的公民,能夠在將來擔當起國家交給他們的重任。最後,她以極富感召力的語言,向全世界人民呼籲:“請你們把對中國的同情心表現在幫助保存中國未來的有生力量中。”

宋慶齡這篇打動人心、極具鼓舞力的演說文稿,隨後被保盟配上插圖製成傳單,向全世界人民發出強烈的呼籲——“救救我們的戰災兒童!”

在宋慶齡等人的努力下,各種募捐活動取得很大成功,籌得了數量可觀的保盟戰災兒童基金,使不少保育機構得到援助,更多的戰災兒童得到了救濟和照護。尤其是在敵後抗日根據地,因陋就簡開辦了不少兒童保育院,而保盟給予的物質與精神上的支援,使一些保育機構得以維持和擴展。宋慶齡自己還不斷寫信給各國友好人士、愛國僑胞進行宣傳聯絡。她以“洛杉磯托兒所”為例,寫信給澳大利亞響應呼籲的籌賑會主席黃家權說:“我們向世界上某些社會團體籌款,以供應一個特定的托兒所或者創辦一所新的托兒所,新托兒所將以某一捐款的城市命名,例如‘悉尼托兒所’,這種方式有一個先例,那就是設在延安的‘洛杉磯托兒所’是用洛杉磯華僑的捐助興建的,或許悉尼市能參與諸如此類的創舉。”

為了把募捐活動搞得卓有成效,宋慶齡和保盟想方設法舉行義演、義映、義展、義賣、義賽和嘉年華會等方式來推動募捐活動。

在宋慶齡直接領導下,保盟對中國戰災兒童給予了有力的救濟和援助。在1939年至1940年2月間,資助戰災兒童款就達5789.47元(港幣)。1942年至1945年間,保盟資助兒童工作款項共有55萬多美元和4700多萬元(港幣)。

宋慶齡和保盟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有鮮明的原則性,如果捐贈者指定是給誰的,那麼一定按捐贈者的意願辦理。宋慶齡對錢財方麵的事情特別認真,嚴格管理,把每一筆捐款都用於為戰災兒童服務。對每一筆給保盟的捐款不論數額大小,她都要開給收據,並親筆簽上她的名字。

不僅自己親力親為關愛戰災兒童,宋慶齡還與姐姐宋靄齡、妹妹宋美齡一起積極參與關愛兒童的活動。1940年4月4日是當時的兒童節,宋氏三姐妹以個人的名義向歌樂山第一兒童保育院贈送500份糖果,祝賀兒童節。這一天,三姐妹還一起參觀了中蘇文化協會舉辦的“中蘇兒童照片展覽”和“兒童科學玩具展覽”。

抗戰勝利後,宋慶齡把保盟改組為中國福利基金會,繼續開展為勞動群眾和少年兒童服務的工作。除了領導中國福利基金會繼續把大批募集來的醫藥、醫療器械和救濟物資,通過各種渠道運往解放區支援解放戰爭外,宋慶齡還用很大的精力在上海舉辦兒童福利站、兒童劇團,為貧苦兒童提供生活和醫療援助。

1945年12月,宋慶齡懷著喜悅的心情從重慶返回闊別整整8年的上海。抗戰後,經曆戰火而幸存的孩子們處境十分悲慘。宋慶齡和她所領導的中國福利基金會,把注意力轉向為廣大貧苦兒童服務上。從1946年到1947年間,在上海先後創辦了3所兒童福利站,分別設在膠州路、許昌路和乍浦路。

進行群眾性的掃盲活動是兒童福利站主要的工作。宋慶齡十分讚賞陶行知先生在識字教育方麵倡導的“即知即傳”的“小先生”製。這些兒童福利站把那些沒有機會進學校的兒童組織起來,成立了幾十個識字班,運用在校兒童做小先生,以“即知即傳”的精神,幫助失學兒童識字(由福利站教師培訓小先生,再由小先生帶著小黑板到弄堂裏、棚戶區或失學兒童家中去教他們識字),教唱進步歌曲和扭秧歌,組織觀看幻燈,傳播革命思想。

宋慶齡熱情關懷“小先生”們的成長,多次來到兒童福利站看望孩子,並到識字班指導孩子們讀書,與孩子們一道看書、交談,鼓勵“小先生”們為小夥伴們服務,將來成為建設新中國的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