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分子病理診斷的現狀與展望
臨床研究
作者:李蓉 蘇麗宏
【摘 要】分子病理是近年來在病理診斷中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在遺傳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腫瘤基因的檢測、腫瘤分子的分型等方麵具有非常重要的診斷價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開始開展分子病理診斷方麵的開展與研究,補充了傳統病理診斷中的不足。隨著對於分子病理研究的不斷深入,將會有更多的分子病理診斷技術走上臨床。
【關鍵詞】分子病理診斷;現狀展望
病理學是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的橋梁,在臨床治療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有300多年的曆史。傳統的病理診斷又稱為組織病理,即是從患者身上取活體組織做病理檢查從而明確疾病的性質,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而近年來,已經發展到從微觀層麵即基因水平上來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機製,這種診斷方法稱為分子病理診斷,還具有對疾病進行準確的分型的功能。
1 我國分子病理診斷的發展概況
我國的分子病理診斷與國外的分子病理診斷基本同步,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DNA原位雜交最先應用於病理診斷中,采用的是堿基互補的遠離將P標記HBV-DNA作為探針,堅持肝炎及肝癌組織中的HBV感染。隨後出現的Southem雜交技術是用來鑒定T或B細胞以早期診斷淋巴瘤。在科研人員研究的不斷深入下,分子病理診斷中也有越來越多的腫瘤相關基因被應用進來,如P53、K-ras基因突變的檢測等等。在二十一世紀初,隨著腫瘤靶向藥物的應用,靶向診斷登上了病理診斷的舞台,如:乳腺癌HER2基因的檢測、肺癌中EGFR基因的檢測等。
2 我國已經開展的分子病理診斷技術
2.1 顯色原位雜交(chromogenic in situ hybridization,CISH)
顯色原位雜交的基礎原理是核酸分子單鏈間的堿基互補,將標記有地高辛或生物素的探針與待測的DNA或RNA互補配對後,從而將該位置標記出來。又將待測基因的不同分為:DNA原位雜交(主要應用於基因定位、特定基因檢測等)和RNA原位雜交(主要應用於基於表達檢測)。顯色原位雜交的優點是操作簡單、信號穩定、存儲方便。是當前應用最廣泛的分子病理診斷技術之一。
2.2 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其原理與顯色原位雜交相同,區別在於FISH中應用了熒光標記,可以用熒光顯微鏡觀測到信號的表達。隨著對熒光原位雜交研究的不斷深入與拓展,科研人員又研發出多彩熒光原位雜交,主要是對疾病在染色體水平(檢測染色體的易位、缺失、變異等)和DNA水平上的檢測(檢測基因的突變、易位、缺失等)。FISH在檢測中比CISH更安全、快捷、特異性好、定位準確。
2.3 聚合酶鏈反映(PCR)
PCR的原理是在Taq D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下,通過特異的引物,對特定的一段區域采取高溫變性、低溫退火、適溫延伸三個過程擴增,再用凝膠電泳或測序的方法分析產物。該技術檢測的是組織、細胞中病毒的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