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生兒敗血症的臨床診治效果觀察(2 / 2)

(2)以表皮葡萄球菌為主的其他細菌對苯唑西林及青黴素的耐藥率則可達到78%-90%;對菌必治、頭孢噻虧鈉及阿米卡星等的耐藥率則低於65%,對萬古黴素的耐藥性則低於7%。

2.4 治療效果

本組患兒采用針對性綜合治療方式治療後痊愈51例,好轉6例,死亡3例,其死亡率為5.0%。

3 討論

新生兒敗血症主要是指新生兒期細菌侵入血循環進行生長繁殖,並產生毒素所引起的全身感染現象。該病在活產嬰兒中的發病率為0.1%-1%,其病死率則可達12%-20.5%,嚴重威脅著患兒的生命安全[1]。因此,及時明確患兒的臨床特點並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已成為當務之急。

臨床研究表明新生兒敗血症的臨床表現較為多樣,無特異性,且可引起全身多髒器損害,患兒有時僅伴有黃疸加重、體溫異常等現象,部分患兒則可伴有休克、少吃、少動、少哭、呼吸暫停、精神萎靡等症狀,若患兒出現上述症狀則應考慮為新生兒敗血症[2]。抗菌藥物是現階段臨床上治療新生兒敗血症的常用藥物,而近些年來,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甚至濫用,使得細菌耐藥性不斷增加,且新生兒敗血症的病原學特征及耐藥性也相應的有了極大的變化[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葡萄球菌感染在患兒致病菌中占據了88.9%,且藥敏試驗結果顯示青黴素、氨苄青黴素、紅黴素等的耐藥性相對接稿,因而其不適宜基礎用藥,而萬古黴素、克林黴素等則對葡萄球菌的抗藥活性較高,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高效液相層析技術的應用,使得萬古黴素的純度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不良反應發生,因而其較適用於多重耐藥菌株的治療中。且在對新生兒敗血症患兒進行治療時應以患兒血培養藥效結果為依據選擇最適宜的抗生素,同時配合支持療法等綜合療法進行治療,以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減少耐藥性產生。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本組患兒治療後死亡率為5.0%。患兒的主要感染途徑為臍部、呼吸道、皮膚;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體溫異常、精神反應差、皮膚黃疸等;致病菌主要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這就表明新生兒敗血症以臍部感染為主,且患兒無特異性臨床表現,應仔細對患兒的臨床表現及實驗室結果進行分析,治療時應以患兒血培養藥效結果為依據合理選擇抗生素。

參考文獻

[1]孫鵬,劉磊,臧冬東.不同類型新生兒敗血症的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2):52-54.

[2]唐曉娟,馮星.1606例新生兒敗血症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藥性分析[J].臨床兒科雜誌,2014,32(3):210-213.

[3]陳婷,陸勤,楊力等.新生兒敗血症的病原茵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臨床兒科雜誌,2014,32(3):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