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潮東漸與東學西漸
自明清以來,在西潮東漸的同時也有東學西漸的趨勢,但直到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風水學一直不為西方接受和認可。從世界範圍來看,西潮東漸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17世紀中葉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第二個時期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現在。在這兩次世界文化浪潮的衝擊下,中國的風水建築文化遭遇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在第一個時期的世界文化浪潮中,風水被斥之為封建迷信,遭到了滅頂之災;而在第二個時期的世界文化浪潮中,風水建築文化卻備受青睞。
第一次世界文化浪潮自明末開始,也就是17世紀中葉,這是“西學東漸”的開端。西方人對中國風水的真正接觸,始於西方傳教士來華之時。最早撰文的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Ricci,1552年~1610年),他在1582年被羅馬耶穌會派到中國傳教。他在《中國傳教史》中說:“地理師根據山陵、河流的地理位置來預知吉凶,風水師認為風水能決定一家人的健康、財運、功名成就及禍福,真是愚昧極了。”16世紀~17世紀歐洲傳教士利瑪竇的《基督遠征中國》從傳教士和宗教的角度,即殖民主義論的角度侮蔑中國文化,將風水斥之為“野蠻”、“瞎子領瞎子”的“迷信”。德國傳教士艾德(Ed,1838年~1908年)於1862年被巴色會派到中國廣州傳教,他曾任《中國評論》的編輯多年,寫過許多關於中國的文章。艾德所撰《風水——中國自然科學的萌芽》於1873年在香港出版發行。他在書中寫道:“什麼是風水?這個問題在近三十年來一直被人們探討,因為自從外國人被允許在大清帝國這個陌生的國家定居後,風水問題總是不斷地困擾著人們。當人們買塊地、建一座房子、推倒一座牆或升一根旗杆時,住在通商口岸的居民遇到了數不清的困難,所有這些都用看風水來解決。”上麵的這些話表明了西方漢學家對中國風水的基本認識和態度。利瑪竇和艾德的這些言論在西方國家的影響極大。
到19世紀中葉,英國傳教士伊特爾在1873年發表的《風水——中國古代神聖的景觀科學》中仍從殖民者的角度看待風水,認為“風水是一種科學與宗教混合的前科學。由於其淪為迷信,必然會走上消亡。”由於西學統治著世界的主要學術殿堂,殖民主義傳教士對包括風水、中醫藥、針灸等中國的原創文化、傳統文化極端蔑視。直到現在,仍有極少數學者站在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立場上,比如《東方的發現》一書作者,仍把中國人視為野蠻、迷信、沒有科學的代表。
20世紀初是西學東漸、中西文化碰撞的一個高潮期。在這期間,西方近代科學文化及地理學、建築學相繼傳入中國。從此,學者們大多借助西學方法來對中國傳統文化加以整理研究,凡與西方傳統學術概念相抵牾的中國傳統學術,包括中醫、中藥與風水地理在內,往往被蔑視,甚至被斥之為迷信。在中國的學術舞台上,更是出現了“隻有徹底打倒舊文化,才能建立新文化”、“全盤西化”、“陰陽五行學說是封建迷信,阻礙了中國科學的發展”、“科學不會說中國話”、“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更沒有科學思想”等風行一時的時髦口號。北洋政府在當時世風的影響下明令禁止中醫、中藥和風水。風水,這一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古老的建築文化,就被作為“封建迷信”、“宿命論”而不能登學術大雅之堂。殊不知,在中國還沒有進入封建社會的幾千年前,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風水便已存在了。用西學的思維模式和科學標準來衡量中國古代的學術思維方式,正如過去的《馬氏文通》用英語語法的原則來衡量漢語的語言句子,認為“漢語不合語法”、“漢語不通”,同樣是“漢人學得胡兒語,爭向城頭罵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