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董仲之心(2 / 2)

五月末,董仲穎夜拔八寨。

六月初,連破三軍。

六月末,孫堅自白帝城發兵向西推進,先鋒小將陳武破南匈奴左賢王劉豹於臨江縣城南,隨後劉豹撤入臨江,被陳武率部圍攻。

七月初,馬越冀州破公孫瓚,而孫堅水陸兩軍跨過臨江防線,根本不理會圍攻劉豹的陳武部,改任徐盛為馬步先鋒,老將鄧當為水軍先鋒,並進枳縣。

七月中,董卓親領兵馬以枳縣為餌,誘徐盛強攻城池,趁夜使涼國戰船攜碎石炮砸漏鄧當旗艦,於大江之上力挫江東水軍先鋒,隨後命張繡、李利、高順、成廉四將夾擊徐盛,大獲全勝。

而現在,董卓接到冀州的戰報,也接到了孫堅統領兵馬駐紮於臨江,紮下軍屯收攏兵馬,明顯下一次的進攻將是排山倒海的雷霆攻勢。

董卓也在積蓄力量,他在等待益州的援軍,亦要等待後部兵馬趕至枳縣,與孫堅決一死戰。

武者哪有不期待大戰的,因此在南部作戰的涼國兵馬上下皆興致高昂,等待著下次戰爭打響。但是董卓期待戰事的理由和他們不同。

涼國上下武士奮於作戰的原因便是為了加官進爵,為了立下功勳,也為了擴大涼國的地盤。

但董卓不這樣想,他想要打這場仗,想贏這場仗,隻是為了殺死孫堅。

他從未如此地想要殺死一個人。

作為涼國最上層的老人,盡管董胖與馬越曾產生過齷齪。但對涼國,這個年老體胖的老涼人爺們兒並不心寬。

他深切地知道涼國如今處在青黃不接的年頭,一個新興國度最困難的時間。那些涼國的年輕人盡管學識上遠超他們這些老骨頭,可經驗上還是差了太遠。

每每想到這些,他的一顆心便是矛盾的。他即希望這些年輕人能夠有更多的曆練,卻也希望他們得不到一點兒曆練。

因為這曆練與經驗,是需要血與火才能鑄就的。

可若是這樣,一代一代的涼人仍舊需要以血與火來獲得寶貴的經驗,那要他們這些老人、這些叔伯父輩來做什麼?

之所以有今日的董仲穎,那是鼻子被人砸斷了一次又一次,身上的肥肉被人持著尖刀削去了一塊又一塊卻還頑強活下來的結果。

他不希望涼國的後人將來還要蒙受與自己一般的屈辱與曆練,或者說,他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那堪堪舞勺之年的小董鈍蒙受這樣的曆練。

這曆練的代價太痛了!

如果必須經受,他寧可這承受的人是自己。

更希望以自己的即將行將就木的血肉殘軀,為孩兒鋪就一條安然享樂的康莊大道。

所以,孫堅必須死他董仲穎的前頭!

江東人縱橫天下的神話,走到董仲穎麵前時就應當戛然而止了。

因為他知道,敵人是無法被他拖死的,他的年歲活不過那個男人。孫堅要比他董卓更年輕,更有力。當他死後,將如此可怕的敵人留給馬越他不放心。

還有孫堅那個有其父之風的兒子孫策,都必須死。

因為他並不看好自己的兒子,也不希望自己的兒子繼承自己些許的軍事天賦。

這也是董老二將兒子寄養在馬越家裏的原因,他更希望兒子將來長大了不做自己這樣刀子一般的人,而做那用刀的人。

夜風晚了,董卓叉著腿坐在江邊的一顆歪脖樹旁,捧著兜鍪飲下江水。

他有些思念兒子了。

當這場戰事結束,他要回到隴都好好看一看董鈍是不是又長高了個頭,瞧一瞧他又學會了什麼。

作為涼國的諸侯,恐怕他不能帶著護衛,甚至領兵進入隴都,但他不在乎那些。待到此戰得勝,小馬兒為眾將慶功時,他想向請馬越為董鈍拜師做個中介,讓兒子拜蔡伯喈老兒為師。

其實若能拜師梁鵠就更好了,隻是梁鵠老兒近年來身體不佳,隻怕過不了幾年就該駕鶴西歸了。

董卓知道,董鈍作為諸侯的兒子,待到自己死去,爵位都是他的。不需要功勳也不需要武藝,更不需要拜師程立或是賈詡那樣的涼國肱骨,他不需要有多強的能力。

董卓更希望兒子懂得如何生活,成為真正的貴族……貪圖享樂,醉生夢死。

營地的號角聲響起了,牛角長短被吹了三聲,這是三十裏外敵情的消息。

董卓搖著頭起身,吹響口哨喚來了立在一旁低頭食草的坐騎,揚手倒幹了兜鍪中的江水,歪著腦袋扣在頭上,翻身上馬。

“孫堅,來吧,來吧,讓董某與你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