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燙手山芋(2 / 2)

看到徐晃鎧甲上的鮮血,馬岱好像明白了些什麼,連忙將徐晃迎入陣中。

徐晃摘下兜鍪扣到一邊說道:“不是截擊,收到消息我便率著兵馬趕來,在路上發現敵軍潰逃的蹤跡,便率部追擊,擊潰了敵軍半部,打探到他們的將軍是公孫越,白馬將軍公孫瓚的從弟,前線消息被你擊潰,因而其餘兩支兵馬皆已潰逃,公孫瓚大勢已去啊!”

馬岱興奮地一拍手,笑道:“那便好辦了,徐將軍,你部兵馬暫且入營歇息,過了今晚你我一同去尋叔父,對了,叔父現在走到哪裏了?”

“涼王與關將軍一同朝著邯鄲前進了,我等一同前往邯鄲彙合便可。”

隨後,馬超與閻行、王雙的部隊跟著在夜晚入營,次日啟程前往邯鄲。

盡管馬岱與公孫越的一戰並未傷及冀州軍的根本,卻令公孫瓚全軍知道了馬越軍隊的可怕,公孫越甚至在戰後抱著羊石頭去尋公孫瓚,經過鄴城駐軍的測試,應付這種激射的羊石頭,要想保存力量隻能讓軍士攜著及至胸口的大盾高舉在頭頂結成陣勢才能穿過百步的封鎖之地,但是要想舉著及胸大盾過頭頂再行上百步,哪裏還有力氣與敵軍近身搏殺呢?

在公孫瓚想明白這個問題之前,他是不會與涼國軍再接戰了,北麵的大軍正在向南回援,不日便可跨過燕代長城至趙國,待到大軍殺到他便不必再擔心分散作戰的涼國軍。

此時此刻,在公孫瓚心中首要的敵人仍舊是曹操的朝廷軍隊與奪了他幽州家業的劉和,越境而出的馬越與他六萬兵馬仍舊不是他最擔憂的那一路敵軍。盡管不管公孫越怎麼看,公孫瓚始終認為馬越來冀州不過是助戰從攻罷了,劉和與曹操才是與他公孫瓚爭奪地盤的敵人。

況且,公孫越怕了馬越的弓弩投石,公孫瓚卻不怕。

鄴城牆高而糧足,三萬大軍在這裏將公孫瓚團團護在中間,何況投石車之類的攻城兵器都早已搭建在城樓上,敵軍要想攻下這座城池,無論是誰都無法取得太輕鬆。公孫瓚想的很清楚,誰要是想來取公孫伯圭的性命,那便在鄴城之下拿出十萬生靈的性命來交換吧。

以一換十萬,公孫伯圭不虛此行!

隻是公孫瓚不知道,馬越跟他打的一樣的算盤。公孫瓚不打算將馬越列入首要威脅,馬越也同樣沒有把他當作回事,屯著三五萬兵馬龜縮在鄴城的公孫瓚根本沒被馬越放在眼裏,如今涼王隻是對長城以北的公孫瓚援軍有些擔心,因此全部重心都放在北麵的中山國。

隻有拿下中山國,拿下長城的防務才能將公孫瓚的援軍擠壓在幽冀邊境,兩麵夾攻使其崩潰,否則當公孫瓚兵馬南下,涼國軍與朝廷的兵馬便會被公孫瓚的軍隊合圍,從而攻守易勢。

因此,在圍困邯鄲城的第一日,馬越在圍城大營中便已經派出十餘支探馬與使者,奔馬前往中山國之下各個城池欲圖策反各地縣中長吏叛變。除此之外,還派遣說客攜武藝高強的護衛越過長城前往幽州,與劉虞之子劉和商議共攻公孫瓚之事。

隻不過,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馬越還沒有做好萬全的打算。

公孫瓚死後的事情,馬越還沒有想清楚,他真的要染指冀州嗎?

就此事他與程立賈詡有過多次討論,冀州富庶,即便是曆經戰亂與天災人禍,冀州仍舊為北方各州之冠,但冀州也並不安穩,不是可以輕取的。冀州之地不似凉並,大族眾多,均有自保之力,並不是那麼需要馬越這麼一個藩國的統治。何況,幽州的劉和也是一定迫切地希望將冀州歸入名下,若要染指冀州,便要做好與幽州劉和全麵開戰的打算。

但與劉和開戰,一則曠日持久,二則未必能夠打勝。

若冀州歸入涼國,與幽州的戰場一定會在冀州這塊土地上展開。涼國展現太長,益州與冀州同時開戰,中間交通不順,隔著整個朝廷不說,單單直線距離便有足足兩千裏。無論是增兵還是運糧,那都是月餘的事情,稍有不慎若兩邊同時爆發戰事,涼國必將首尾不得兼顧。

而且……馬越取冀州,曹操未必會支持他,因為曹操也一定需要除了兗州之外的土地,這個時候的冀州便是上上之選。

冀州,是一塊燙手的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