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促進就業 改善民生(1 / 1)

——來自兩會代表的聲音

卷首語

作者:

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創造人盡其才的良好局麵。以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為重點,加快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深化選人用人製度改革,努力營造平等公開、競爭擇優的製度和社會環境,激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人盡其才的良好局麵。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政府能夠解決好就業問題。我們應該重視結構調整,在結構調整中特別應該重視發展中小企業,主要是科技型的小企業。重視發展服務業,包括生產服務業,這些都可以容納更多的就業。我們一定想辦法,在比過去低的速度下還能解決中國日益增長的就業壓力問題,這對政府是一個極大的考驗。我們完全有決心能夠辦好這件事情。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三方麵措施緩解招工難。一是加強信息的引導,及時掌握勞動力供求變化信息,而且特別強調要加強輸入地和輸出地的直接對接。二是要加強職業培訓。前不久國務院專門召開了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就業的電視電話會議,對這方麵提出了一係列的措施和要求。三是要引導企業進一步改進用工環境,特別是在薪酬待遇、勞動條件、勞動合同以及人文關懷等方麵加大措施。隨著這些措施的實施,招工難的問題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改進。

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黨組副書記張鳴起:要限製勞動派遣的濫用。勞動派遣在解決企業靈活用工、促進就業等方麵,起到了用工蓄水池的作用,但存在濫用現象。一些企業在主業上大量使用勞動派遣,超出了範圍,就違反了勞動法定義的“三性”原則。這種用工補充製度需要進一步規範,可以通過對勞動合同法製定實施細則或司法解釋等方式,限製勞動派遣的濫用。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委副書記、省長郭庚茂:從兩方麵解決“民工荒”。出現“民工荒”問題的根源,是勞動者就業技能的結構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主要著手在兩個方麵,一是加快勞動力就業技能的提升。二是促進產業的合理轉移。過去我們是以勞動力的遷徙替代了產業的區域性轉移,目前這個局麵正在改變。我們還需調整空間優化布局來解決勞動者的問題。因為沿海勞動力成本升高,內地就業機會在增加,條件在增長。

全國總工會書記處書記李濱生:罷工不是最後手段。企業要發展,必須秉持以職工為本的理念,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實現職工體麵勞動。中國工會依法維護職工權益,支持職工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在法律的框架內解決勞動關係矛盾。因此,我們不讚成罷工是解決勞動爭議最後手段的提法,畢竟,通過采用過激手段來解決勞動關係矛盾,不符合中國國情,也不符合我國現階段勞動關係的性質和職工群眾的根本利益。

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總裁董明珠:員工幸福企業才能幸福。企業家要認識到,員工一定是一個有思想的人,這個思想是什麼?不以個人的利益收獲為標準。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境界:因為我們而讓別人快樂。作為企業家,應該在工人還沒有提出需求之前滿足其個人基本需要,等一個工人來向你討薪,等一個工人來要你漲工資,等一個工人要求你幫忙解決住房問題,你的企業文化是很糟糕的。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維科精華家紡有限公司質監員楊曉霞:依法保障勞動者工資。有關部門要規範企業的分配製度,推動建立企業職工工資分配的決定機製、增長機製和支付保障機製,應有完善的勞動保障法律法規來保證。應加快工資立法,明確規定在資本參與企業新增利潤分紅時,勞動力要素也應參與分配,且分配的比例不得少於50%,體現注重公平;在企業微利情況下,應明確職工工資的保值措施。

全國人大代表、一汽集團工人王洪軍:鼓勵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積極拓寬高技能人才的發展空間,打破界限分明的“工人”和“幹部”二元結構,取消身份限製,鼓勵廣大職工學習新知識、新技術,鑽研崗位技能,積極參與技術革新和攻關項目,不斷提高職工運用新知識解決新問題、運用新技術創造新財富的能力。同時企業可以同意職工參加脫產和半脫產相關職業(工種)培訓,並在薪酬和培訓時間方麵給予傾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