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貼近“骨頭”的努力(1 / 1)

作為畫家,李建安有著自己鮮明的形式特征。比如,構圖上的“方形布陣”。林風眠之後,這一構圖樣式被大量采用,但是,能如李建安那樣持之以恒且又高密度地堅持的藝術家並不多,而李建安正是這不多中的一個。建安莊重、坦率,而方形構圖又最適宜從視角上突出這一形象。難道這種形式選擇是建安的一種故意?也許。不過,這一切,在我看來,還隻是肉而不是骨,更不是主心骨。建安藝術的主心骨在於樸素。

古人說,“古之能文者,多遊曆山川、名都、大邑,以補風土之不足,而變化之天資。”建安身居安康,由於妻室之因,他又常在西安。我們知道。安康之秀潤,西安至厚重,恰可互補。因了這種互補,建安的作品往往秀潤中透著樸拙,樸拙中又閃著靈動。我相信這一切都是建安的日常經驗。然而,好的作品總是向著我們日常經驗之外延展,向著我們的意識深處延展,而“經驗之外”於“意識深處”需要的恰恰是遊曆的功課。從陝南的安康到關中的長安,橫亙著取之不盡的秦嶺,從地緣優勢與文化資源兩方麵看,建安都得地利之便。得地利之便的李建安實際上還麵臨著難題,這道難題最基本的內核是:“長安畫派”之後,陝西畫壇崛起了崔振寬、陳國勇、趙振川、羅平安等一批高水平的山水畫家。有這些老師輩畫家的存在,後來者雖然可以受到前者的啟發,但其空間相對較窄,因而難度也就更大。這時,如何另辟蹊徑也就顯得格外重要。所以,“出遊”以及如何“出遊”變成了建安滋養他樸素畫風以及樸素思想的關鍵所在。

建安的作品,我喜歡的是《秋林》、《隆冬》、《坡上人間》、《大山希望》、《住上紅瓦房》等,因為這些作品不僅有血肉的溫度,而且貼近骨頭。對骨頭的貼近要求明確、直接。而這又牽扯到藝術史上的百年難題:寫實與抽象。無論寫實,還是抽象,缺少難度的藝術也一定缺乏高度。而所有的高度又都離不開“骨”的支撐,所謂“骨蒼神俊”。基於此,作為肉的“筆墨”表現的必然是“骨”,可貴的是,作為藝術家的李建安追求的也恰恰在此。

至此,我要說明什麼是“骨”。它與古人的“風骨”又有何關聯。我們知道,古人在“風骨”那裏,“風”是文辭,“骨”是文意。而本文所說的“骨”既有“風骨”之意,更有生命個體的守望與堅守。有了這一切,即使不是“骨法用筆”,也一定會貼近生命的骨。作為藝術家,李建安從生活而不是從符號人手,一步一步地做著貼近骨頭的努力。作為朋友,也作為理論工作者,我很高興看到畫家李建安目前所作的這種努力。假以時日,我相信李建安的作品一定會骨蒼神俊的。

作者簡介

李建安,1961年生於西安。現係陝西省美協會員,陝西省書協會員,陝西國畫院特聘畫師,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漢江創作中心副主任,陝西山水畫研究會理事,陝西隴海書畫院安康分院院長,安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現供職於西安鐵路局安康文化宮。其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及省部展覽。曾在陝西國畫院、西安沈學仁畫廊、深圳國際油畫城、漢中群眾藝術館等處舉辦過個人畫展。出版有《李建安畫集》、《李建安扇畫藝術》等畫集多種。作品被陝西國畫院等文化團體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