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麥隆是西方媒體譽為“非洲最美、最神秘的地方”,是有200多個民族、擁有許多秘境的中非小國。這裏的女子很漂亮,男子“娶妻不封頂”,有人說他們比法國人更開放,而一位前來支教的中國女孩卻受到了這裏非洲大酋長的敬重。
走進神秘的叢林小國
我是一個性格活潑的鄭州女孩,2008年在一所高中任英語教師,聽說國家要組織一批青年誌願者前往非洲進行援助,就欣然報了名。也許自己能吃苦及有多次參加旅遊探險的經曆,讓考官覺得很“特別”,竟一下子就被選中了。
幾年前,我曾去尼日利亞看望在那裏工作的男友,當地熱得喘不過氣來的酷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以為它的鄰國喀麥隆也好不到哪裏去,可是,到了支教的克裏比卻驚呆了:這是喀麥隆西南沿海的一個美麗城市,一灣雪白的沙灘鑲嵌在蔚藍的大西洋邊上,蜿蜒曲折的沿海公路旁是一排排高大的椰子樹,而且整潔劃一地傾向大海,與海濱的沙灘、白浪和獨木舟構成了一幅風景旖旎的畫麵。更令人驚訝的是,克裏比還有一個和四川九寨溝一樣美的大瀑布,從30米高的懸崖上傾瀉而下,洶湧澎湃地注人大海。瀑布直人大海,這在全世界絕對是獨一無二的!
在國內我就聽說非洲有個十分有趣的“矮人國”,當我向負責接待的波斯克詢問此事時,他幽默地說:“你是不是想當一回白雪公主?我可以帶你到卑格米居住的部落去做客。”“真的?”我興奮得差點沒跳起來。第二天,他開著一輛吉普車帶我出發了,沿著一條土路鑽進了一望無際的綠色林海。
不久,來到一條大河的渡口處。這裏的河麵寬廣,兩邊是密不透風的雨林。小船能載4到6人,由兩名船工劃著,沿著平靜的河麵向雨林深處駛去。登岸後,我跟隨波斯克沿著一條根本不是路的小徑直進叢林。小徑兩旁全是一些枝葉交錯、藤蔓攀纏、斑駁陸離的大樹和怪木,叢林深處偶然還傳來一聲聲古怪的鳥叫,令人心悸。
終於來到一個有人居住的地方。隻見芭蕉和芒果樹圍繞的空地上蓋有許多茅舍,幾個手持梭鏢的卑格米人已經在路口相迎。他們有的赤膊,有的穿T恤,果然長得很矮,大部分1.3米身高,最高的大概也隻有1.4米左右。他們挺胸凸肚,走起路來似乎都有點外八字,連肚臍眼都非凡地向外突出。那些茅舍都是用樹枝、藤蔓、樹皮和樹葉糊上泥土搭成的,非常簡易,似乎經不起稍微大一點的雨打風吹。茅舍裏麵空空如也,幾乎沒有什麼可以稱為家具的東西。幾個女子正坐在一個茅舍涼亭裏,旁邊是一些鍋碗類的炊具,似乎是剛吃了飯在聊天。一群孩子在旁邊跑來跑去,從外表看,完全是一幅普通的民間風俗圖。
這些卑格米人說著自己的語言,我隻能通過翻譯和他們交談。對方說,他們主要是以狩獵和捕魚為生,但也種木薯。他們一般是不是用貨幣的,與其他部落的交易還是物物交換,看來卑格米人的生活習慣還停留在原始階段。
當我把從中國帶來的山楂片和花生分給小孩們吃時,大人們也都要。顯然是覺得好吃,吃了還要,令人忍俊不禁。波斯克說,當地部落有“好東西共享”的習俗,他們可不會覺得不好意思。他還告訴我,幾年前政府就動員卑格米人離開叢林,到交通方便一些的地方居住,以便向他們提供生活必需品,卻遭到了拒絕。
走出“小人國”,我恍然想到,那不就是一個怡然自樂的桃花源嗎?現代世界已經變得太相像了,這些原始土著人選擇繼續過他們想過的生活,這讓日趨單一的世界保持了一點多元和精彩。
教喀麥隆人學漢語
地處非洲中部的喀麥隆國土麵積47.5萬平方公裏,人口約1400萬,還沒有上海市的人多。雖然人少,卻有200多個民族和上百種複雜的語言,好在英語和法語是官方語言,才使當地人能與外界順利交流。“我愛喀麥隆!”“我愛中國!”“我們是朋友!”每天晚上我都會走進克裏比市一所教室裏,為學員們免費教授漢語。前來上課的大多是商人、當地職員及求職者。學員們那股認真勁兒,完全可以用癡迷來形容,他們幾乎對有關中國的任何事都感到新鮮和好奇。
原來,隨著中喀兩國的經濟合作不斷深入,近年來大批中國企業紛紛來到喀麥隆投資,據說數額已達幾十億美元。除築路、承包建築工程、建水電站外,中國老板還在這裏建起了液晶電視及電腦生產廠、咖啡加工廠、木地板生產基地等,產品遠銷歐美各地。因用工需求大,成千上萬的喀麥隆人都在中資企業裏找到了工作,而且工資比當地人的收入高一倍多。如果懂漢語,還有可能成為翻譯、管理員之類的白領呢,繼而就能成為有住房、筆記本電腦、以至私家車代步的“外企員工”,讓當地百姓羨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