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即便計劃經濟改革的口號喊了十幾年,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趕得上時代的潮流,有富人自然就有窮人,像老太太這麼大的年紀,還挑著擔子出來賣書,也是為了賺個養家糊口的錢,著實不易。
葉凡此時已經動了惻隱之心,心想待會兒自己多買幾本書,也算是幫襯老太太一把,而且像民國時期的小人書,現在也有人在收藏,盡管價值不高,但也算是那個時期的特殊文化傳承,沒事拿出來還能懷個舊什麼的。
葉凡有心想要選購幾本小人書,也就留了份心,想找幾本比較有意思的拿回去慢慢欣賞,不過這裏麵大多數都是一些民間流傳的連環畫印刷本,葉凡剛才還看到有張樂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記》,這可是葉凡小時候最喜歡的動畫片原作。
“咦,這是什麼?”葉凡挑了幾本小人書放在一邊,把剩下的一股腦放進了籃筐裏,他正準備起身的時候,忽然瞥見最上麵一本書頁裏,露出一角潔白如玉的白紙,上麵似有墨跡。
這本書表麵已經泛黃,書皮有嚴重破損的痕跡,應該是鼠咬蟲蛀導致的,連上麵的字跡都模糊不清了。
葉凡起初並沒有在意,甚至都沒有去翻看其中的內容,不過此時看到夾在書頁中間的那張白紙,反倒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此時韓雪咪那邊也已經收拾妥當,葉凡便起身將籃筐拎到老太太身邊,然後才將那本書拿了起來,仔細辨認了一番,終究是無法看清書皮上的文字。
不過葉凡的興趣並不在這本書上,而是裏麵夾著的那張白紙,他將書頁翻開,便露出了裏麵那張白紙的真實麵目。
這張紙被人為折疊了起來,裏麵有密密麻麻的筆墨痕記,不過看樣子卻是保存的十分完好,幾乎看不到任何破損之處。
看著那潔白如玉的紙張,葉凡卻是愣住了,這張白紙的質地柔潤,光而不滑,其上紋理純淨,潔白稠密,竟然是上好的冷宣紙,用手摸上去,綿軟柔和,質感強烈,就算不懂紙墨之人,也能看出好壞來。
宣紙亦被稱為“千年壽紙”,原產於安徽涇縣,最早起源於唐代,後世曆代相沿,這種紙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上好的宣紙曆經千年而不褪色,可以說是國之瑰寶。
唐代書畫評論家張彥遠所著《曆代名畫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由此可見,唐代時就已經把宣紙用於書畫墨跡了。
宣紙中的珍品,要屬南唐後主李煜曾親自監製的“澄心堂”紙,其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於一時。
葉凡手中的這張冷宣紙,雖然不如澄心堂這類珍品,但也極為罕見了,即便是現在的造紙技術,也未必能夠比得上,而能配得上這種宣紙的筆墨遺跡,隻怕也不會差到哪裏去。
韓雪咪在旁邊叫了幾聲,葉凡卻充耳不聞,小心翼翼地將紙張鋪展開來。這張宣紙長有七八十厘米,寬約二十厘米,紙張折疊處不見折損,足以說明這宣紙的品質非同一般。
將整張宣紙展開,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整張的行書墨跡,葉凡仔細辨認了一番,臉色頓時就變得凝重起來。
“這上麵的內容難道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葉凡大吃了一驚,他從小在父親的教導下,每天都要練習書法,行書就是他接觸練習最多的,自然不會陌生。
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號稱天下行書第二,葉凡在十二歲的時候,還曾經臨摹過一次,雖然不得精髓,但也有幾分功底,當時在學校還贏得了書法比賽第一名,之後更是被中海日報登入頭版,很是出了一次風頭,此時看到這一篇《祭侄文稿》,葉凡心裏說不激動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