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方麵的探索(1 / 3)

熱點關注

作者:戴創

摘要: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本文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進行總結和分析,以指引下一步我黨的經濟建設工作。

關鍵詞:改革開放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探索

一、前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其中最具創新性的部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理論升華。這一嶄新理論的確立,使我國改革的目標模式得以明確,各項重大改革措施得以有序和順理成章地推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實踐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經曆了一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黨中央各屆領導集體對這一理論進行了長期艱苦的探索,並做出了曆史性的貢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具有豐富的內容和理論創造性,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對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廣泛的借鑒意義,它引起的觀念革命對中國現代思維方式的變革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間,我國人民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探索著並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現正處於完善這一新體製的進程中。我們知道,市場經濟在西方國家存在、發展了幾百年。盡管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跟西方市場經濟,就市場經濟這一範疇講有可以相通之處,但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地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航道上,披荊斬棘,積極探索,不斷進行製度創新和理論創新。正如中共中央在1993年文件中所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既要製度創新,也要理論創新。

二、改革開放至今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探索曆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幾十年艱苦探索的成果,是中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開拓創新的時代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使命精神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確立經曆了一個曲折演變、不斷突破和深化發展的認識過程,對其探索進程的梳理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進行研究、為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奠定基礎。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

鄧小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始者,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者,他以極大的理論勇氣和政治膽略突破了傳統觀念,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1982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鄧小平在講話時指出,中國要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提出了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方針,把市場競爭機製引入我國經濟體製的目標模式。

198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指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製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把商品經濟和計劃經濟對立起來的觀點是錯誤的。

198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根據鄧小平同誌的指示精神,會議提出了“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製,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製”,“總體來說應當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製”。

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二)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深化和進一步發展

江澤民在十三屆四中全會被選舉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把鄧小平創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具體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製。

1992年3月9日,江澤民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會議充分肯定了鄧小平南方談話的重要指導意義,並在此基礎之上,詳細探討了我國改革和發展的若幹重大問題,強調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要善於運用這兩種手段。

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確立了改革開放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江澤民作了題為《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大勝利》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