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的另一場戰爭
封麵故事
作者:李鴻穀
中日戰爭一幕——李鴻章麾下由歐洲教習訓練出來的一支炮兵部隊正在向敵人開火(《倫敦新聞畫報》報道)
以一人敵一國。
這大概是對李鴻章與甲午戰爭最準確的評論。甲午戰敗,李鴻章失去權力,也失去了北洋海軍;對於晚清,30年自強運動,至此,全盤破產。對於這個國家,這是真正的慘敗。120年後,我們仍然以極大的投入來研究它,其實質是想追索:何以如此?其曆史邏輯何在?
李鴻章辭世,他的“政敵”梁啟超在其撰寫的《李鴻章傳》裏引用西方評論家對甲午戰爭的分析:“以一人敵一國。”——實則異常清晰地揭示了晚清國家結構性矛盾的關鍵。而且這種洞見,也開拓了從清朝內部認識其運行乃至失敗的觀察理路。“從中國發現中國”,這個樣本很標準。
自強運動,是晚清中國,從中央內部發生的一場主動引領國家現代化轉型的嚐試。它的實際領導人,在中樞為恭親王奕訢,在外則為疆臣之首李鴻章。後來恭親王被罷除,隻剩下李鴻章獨力支撐。所以,研究李鴻章,實則是理解這場運動,以及這個國家現代化轉型何以延宕並失敗的關鍵所在。一般批評,李鴻章重器械,尤重軍械,但輕製度與思想。更準確的描述是他所進行的“非常膚淺的現代化嚐試”。——可是,就是如此低層次的現代化改革,結果卻以一場戰爭而告全盤失敗,原因何在?這是我們追索的疑問起點。
兩次鴉片戰爭,堅船利炮打開了封閉的中國,這是晚清中國重大的挑戰:是否以及如何融入現代化的潮流之中?在當時,這尚以“遠憂”的麵目出現。
與此挑戰相伴隨的,對清廷來說更具生死性質的是太平天國的起義,這一延續14年的戰爭,雖然清廷最終未被推翻,但在撲滅太平軍的過程中,中央與地方、滿族與漢族的權力關係完全改變。縱觀中國曆史,皇權高度壟斷與集中,至清達到高潮。這一朝,不僅沒有所謂“相權”,甚至最高權力機構“軍機處”,也隻是皇帝的秘書班子而已。一人而集天下之權,有清一朝,滿人給真正創造出來了。
任何製度達到高峰,自必下墜,然後再造。席卷中國16個省(當時全國為18個省)的太平軍,清朝的“國家軍隊”無力抗擊,節節敗退。作為一種替代,鄉勇聚集成軍,最後竟以曾國藩的湘軍完成了平定太平軍之亂的重任。曾國藩攻克武漢之時,鹹豐皇帝即欲授他軍務全權,結果當時的軍機大臣祁巂藻力諫:“本朝家法,無專用漢人督師者。曾國藩以侍郎在籍守製,無尺寸之柄,乃舉旗號召,英賢雲從,若再授以疆圻,複總師幹,威權太重,恐非國家之福。”因此評論,曾國藩獲權時間再次後延。地方軍事勢力的崛起,從“中央”的角度與利益觀察,很難說祁氏的擔憂沒有道理。隻是,時勢造英雄,人算不如天算,最終曾國藩建功立業,不授權無可為繼。由此,形成一個100年後才逐漸解決的軍隊結構性問題:兵為將有。後來的軍閥橫行,其源頭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