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廣西右江河穀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考
決策谘詢研究
作者:劉玉曼 陳遠
摘 要:右江河穀可以稱得上是廣西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試驗區和縮影。在當前推進右江河穀現代農業發展,重要的是從組織模式,規模化經營、農業功能、農業科技、安全農業、投資融資模式、勞動素質提升、市場體係、政府服務等九個方麵創新。
關鍵詞:右江河穀;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農民收入;倍增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4)02-0130-04
右江河穀作為每年中國—東盟(百色)現代農業展示交易會落戶點和廣西百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的所在地,作為全國重要的“南菜北運基地”和“冬菜生產基地”、我國著名的“芒果之鄉”,可以稱得上是廣西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試驗區和縮影。
右江河穀位於廣西西部百色市中部,包括右江區、田陽縣、田東和平果縣的平原地帶,東西長130公裏,南北寬20公裏,土地總麵積3400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麵積105.6萬畝,占百色市耕地的27.2%,人口75萬。右江河穀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氣候條件好,特色農業資源豐富,具有發展現代農業的良好基礎。2010年,右江河穀甘蔗種植麵積70萬畝,總產量280萬噸,總產值14億元;蔬菜種植麵積90萬畝(含複種),總產量150萬噸,總產值22.4億元;芒果種植麵積達29萬畝,總產量10萬噸,總產值3億元;香蕉種植麵積18萬畝,產量達20萬噸,總產值3億元。蔬菜、水果和甘蔗種植麵積及產量均位居全區前列。2012年,右江河穀共有自治區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市級30家,總資產33.9億元,銷售收入達42.9億元,在發展龍頭企業過程中組建相關合作社100家,形成“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聯係帶動農戶31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353個,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4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固定資產總值35.1億元,經營總收入43.4億元,為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上述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右江河穀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2012年,已有51個村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超6000元。由此看來,右江河穀現代農業已經初具規模,達到一定水平,促進農民收入倍增的條件明顯較好,但由於發展的基礎還薄弱,發展的時間尚短,路徑的探索還在進行,要進一步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收入倍增,必須在以下幾方麵實現創新和轉變:
一、組織模式創新,實現單一主體向聯合主體參與市場競爭的轉變
首先,要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聯合型經營主體。要建立農業投入穩定增長的新機製,不斷增強農業政策的反哺性和普惠性;要爭取各有關部門的資金投向農業產業化經營,發揮資金的綜合效益;要充分發揮金融支持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加大農業信貸投入,並適當放寬貸款的擔保、抵押條件;要製定優惠政策,引進國際國內優強企業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集體、個人和農戶增加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投入。為進一步完善金融服務機製,各地農信部門堅持把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作為信貸支農的工作重點,積極構建與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互動合作機製,加強和改進農村金融服務,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民穩定增收。要加強和改進農村金融服務,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民穩定增收。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繼續培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省、市、縣級農業龍頭企業,抓緊建立一批產業關聯度大、精深加工能力強、規模集約水平高、輻射帶動麵廣的龍頭企業集團。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以公司組織、大戶牽頭、能人帶頭,以專項為主,單個品種展開,由小到大,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領農民進入市場,努力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
其次,要逐步完善利益聯結機製,使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引導龍頭企業推行“公司+基地+農戶”、“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等有效的組織經營形式,在不斷完善現有合同契約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股份製、股份合作製等新的利益連接機製,引導農戶以資金、土地、勞力、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股入股龍頭企業,促進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起緊密的利益聯結關係。
再次,要建立風險保障機製,為農業產業化經營保駕護航。政府應多方扶持農業保險工作,對關係國計民生的某些種植業(如水稻、蔬菜)、養殖業保險的業務實行適度補貼。要建立風險保障基金,為農業產業化經營解除後顧之憂。
第四,是要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進一步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第五,是要扶持壯大龍頭企業,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政府要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信息、資金、技術、運銷、法律、氣象與災害預報等全方位服務;要大膽引進人才,培養造就一支有眼光、懂經營、會管理、重信用、作風正的企業家隊伍。引導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和科技創新,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鼓勵有實力的農業龍頭企業、各類工商企業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和支持多層次、多成分、多形式發展龍頭企業。
二、規模化經營創新,實現從單家獨戶的小規模經營向家庭式農場轉變
要探索創新機製,促進土地集約流轉。積極探索新的土地集約經營模式。第一種是政府主導模式。借鑒華東模式,由政府出麵集中租地,統一連片規劃,平整開發,建設好大篷等農業設施,再讓利返租給企業或農戶,並從產業化等方麵給予支持引導。第二種是合作社主導模式。借鑒台灣模式,發展壯大農村農業合作社、探索“村社合一”管理,以合作社組織集約土地,提供資金和加強技術、營銷指導和協助,實現土地、技術、金融“三資融合”。農民按合作社的指導進行生產,合作社提供種苗和組織收購與銷售,解除農民的“後顧之憂”;第三種是企業主導模式。采取租賃、托管等方式,由企業或業主對土地進行連片打造經營,或整體包裝出租,發展高效農業。要出台土地流轉實施辦法,完善土地流轉服務機製。要實施以獎代補,加快土地流轉。
三、農業功能創新,實現從簡單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多功能轉變
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通過產業化擴大農民就業。據統計,2010年我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10萬億元,企業從業人員達2500多萬人,其中吸納農村勞動力1500萬人以上,農民直接增收2800億元[1]。“十二五”期間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將堅持產地初加工與精深加工相結合,通過大力開展產地初加工,降低農產品產後損失、提高商品化率和入市品級;通過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增強競爭力,加快形成產地初加工與精深加工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