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把生態文明融入文化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1 / 3)

把生態文明融入文化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

哲學研究

作者:餘謀昌

摘 要:實施“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戰略,完成新時代文化建設任務,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文化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這是加強文化建設,向文化強國邁進的必然選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文化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的落腳點是大力發展生態文化。為此,必須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把生態文明融入和貫穿文化建設,大力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和事業,發展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生態經濟學、生態法學、生態文藝學等,推進它們在實施生態文明戰略中的實際應用,不斷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意識、生態價值觀念、生態思維和生態生產的創造力,使我國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

關鍵詞:生態文明;文化建設;文化強國

中圖分類號:B82-0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4)02-0004-12

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即生態文明建設深刻融入和全麵貫穿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戰略。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1]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文化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這是走向生態文明的文化路徑。為此,全民必須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把生態文明融入和貫穿文化建設,大力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和事業,發展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生態經濟學、生態法學、生態文藝學等等,推進它們在實施生態文明戰略中的實際應用,不斷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意識、生態價值觀念、生態思維和生態生產的創造力,使我國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

一、生態文明融入文化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的意義

“文化”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生存方式。動物以“本能”的方式生存,它現成地利用地球資源,本能地適應環境,當環境發生變化,動物以自身的變化去適應環境。人類繼承了動物適應環境的性質;但是,更加重要的是,人類創造文化,以文化的力量改變環境,包括“適應”和“使之適應”,即適應環境和通過勞動改變環境使環境適應於人類生存這兩個方麵。恩格斯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人類以勞動創造文化。勞動從創造和使用石器開始,因而文化從創造和使用石器開始。文化是人類生存的本質。人類文化已經經曆三個階段:(1)原始文化(漁獵文化);(2)農業文化;(3)工業文化;(4)現在,人類正在走向生態文化新時代。

(一)生態文明與文化建設

人類漁獵文化經曆300—700萬年,這是石器時代,自然文化時代;約1萬年前,青銅器和鐵器的發明和在生產中使用,標誌農業產生,人類進入農業文明時代,這是人文文化時代。馬克思把農業稱為“本來意義上的文明”。300年前,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它以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為特征,因而又稱為科學文化時代。現在,人類進入發展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的新時代。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文化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是走向生態文明的重要路徑。

1.人類文化與文明。

在西方語境中,culture(文化)是“耕種”、“栽培”的意思。“文化”的定義是:“人類使土地肥沃、種植樹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通用詞典》,1690)1868年3月25日,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說:“耕作(culture,即文化—引者注)如果自發地進行,而不是有意識地加以控製(他作為資產者當然想不到這一點),接踵而來的就是土地荒蕪,像波斯、美索不達米亞等地以及希臘那樣。”[2]馬克思在這裏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來理解文化,並且得出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結論。

在我國文獻中,“文化”一詞源於《周易》。《周易·賁卦》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說,觀察天的規律,以明四時變化;觀察人的倫常,以教化天下。西漢文學家劉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最早合用“文化”二字。他說:“聖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不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諸。夫下愚不移,純德之所不能化,而後武力加焉。”(《說苑·指武》)這裏,文化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倫常,是與武力鎮壓相對應的“文德教化”。

近代學者梁漱溟先生認為,文化乃是“人類生活的樣法。”(1920年);蔡元培先生認為,“文化是人生發展的狀況。”(1920年);梁啟超先生說:“文化者,人類心能的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1922年);胡適先生說:“第一,文明(civilization)是一個民族應付他的環境的總成績;第二,文化(culture)是文明形成的生活的方式。”(1926年)

也就是說,“文化”是人區別於動物的生存方式;“文明”是人類運用文化的力量創造的“總成績”。

什麼是“文明”?在拉丁語中,文明(civilization)的意思是“公民的”、“有組織的”,主要是指社會生活的規則和公民道德等。

在我國文獻中,“文明”一詞早於“文化”。例如《尚書·舜典》:“睿哲文明,溫恭永塞。”《周易·乾卦》:“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周易·大有卦》:“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人們把它解釋為:“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文明指社會昌明,是社會光明美好的事物。

文化和文明都是人類的創造,它們有相似的含義。美國學者摩爾根在他的名著《古代社會》(1877年)一書中,把人類從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的發展,分為蒙昧、野蠻、文明三個階段。在人類最近的10萬年曆史中,蒙昧時期占6萬年,野蠻時期占3.5萬年,文明時期隻有5千至1萬年。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到高級階段才出現的。

摩爾根的觀點被學術界普遍接受。“文明”與“蒙昧”和“野蠻”相對應,是指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進步狀態,是人類社會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它的主要標誌是:(1)文字的發明。摩爾根說:“認真地說來,沒有文字記載,就沒有曆史,也就沒有文明。”[3](2)鐵的冶煉和鐵器的使用。恩格斯在談到人類社會從野蠻時代到文明時代的過渡時說:“一切文化民族都在這個時期經曆了自己的英雄時代:鐵器時代,但同時也是鐵犁和鐵斧的時代。鐵已經為人類服務,它是在曆史上起過革命作用的各種原料中最後和最重要的一種原料。”[4]159他又說:“從鐵礦的冶煉開始,並由於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於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4]21

因此,文化和文明都是人類的創造。這兩個概念密切相關,但又不是同一概念。有論者作這樣的區別:(1)人類文化的曆史比文明早得多,文明是人類社會高級階段的產物。(2)文明和文化都是人類創造的成果,但是,文明的成果都是積極的和進步的;文化的成果除了積極的、進步的,還有落後的和消極的。(3)文化作為人類的生存方式,它是更基本的,是人類取得文明成果,達到文明社會的手段[5]。

人類的創造從文化到文明,由此構築了人類世界的曆史。但應該說,文明發展中也有落後的和消極的方麵,例如,農業文明發展中,有土地和森林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問題。上述引文中,馬克思談到,耕作自發地發展導致波斯、美索不達米亞等地的土地荒蕪;工業文明發展中,向環境排放廢物造成環境汙染,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有許多論述,20世紀環境汙染、生態破壞和資源短缺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全球性問題。這是文明發展中的負麵作用,它的落後的和消極的方麵。

2.人類文化發展的新時代。

20世紀中葉,以環境汙染、生態破壞和資源短缺表現的生態危機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全球性問題。它表示人類新的文化時代的到來。1982年,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在《轉折點》一書中指出,現代工業文化是衰退中的文化,“它們處於崩潰的過程中。60和70年代的社會運動代表著上升的文化,它現已準備好向太陽能時代過渡。當這種轉變發生時,衰退中的文化拒絕變化,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僵硬地抓住過時的觀念不放;居統治地位的社會機構也不願把他們的領導角色移交給新的文化力量。但是,他們將不可避免地繼續衰退和瓦解,而上升的文化將繼續上升,最終將擔負起它的領導任務。隨著這一轉折點的逼進,認識到這種量的發展變化不可能被短期的政治活動所阻止,就給我們提供了對未來的最強有力的希望。”[6]這種帶來“對未來的最強有力的希望”的文化是生態文化,一種新時代的文化[7]。

什麼是生態文化?我們認為,作為人類新的生存方式,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化。這是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它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狹義理解是:以生態價值觀為指導的社會意識形態、人類精神和社會製度,如生態政治學,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生態經濟學,生態法學,生態文藝學,生態美學等社會意識形態,以及人民民主的社會製度;廣義理解是:人類新的生存方式,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生態文化的結構,包括文化的三個主要層次:(1)生態文化的精神層次;(2)生態文化的製度層次;(3)生態文化的物質層次。

3.生態文明時代文化建設的新任務。

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要深化文化體製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台,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湧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麵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麵。”[1]

十八大報告提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新任務,主要有四個方麵:

(1)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廣泛開展理論信念教育,把廣大人民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倡導富強、民主、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全麵提高公民道德素質。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醜,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誌願服務。

(3)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廣大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堅持麵向基層、服務群眾,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繼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麵發展。

(4)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誌。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麵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提高服務效能。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構建和發展現代傳播體係,提高傳播能力。增強國有公益性文化單位活力,完善經營性文化單位法人治理結構,繁榮文化市場。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

(二)生態文明融入文化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是文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實施“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戰略,完成新時代文化建設任務,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文化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這是加強文化建設,向文化強國邁進的必然選擇。它的主要路徑有四個方麵。

1.生態文明價值觀建設。

按十八大的要求,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係的學習教育,從生態文化的角度,加強生態文明價值觀建設,需要超越工業文明社會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以及擯棄“自然界沒有價值”的觀點,確立自然界有價值的觀點。

工業文明的價值觀,認為隻有人有價值,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在這樣的價值觀指導下,為了人的利益,主要為了資本增殖,不斷地向自然進攻,拚命向自然索取和剝削,為了填不滿的貪欲,發展了掠奪、濫用和浪費自然資源的生產方式,以及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導致環境汙染、生態破壞和資源短缺的全球性生態危機,對人類生存提出嚴重挑戰。這是否認自然價值導致的結果。確認自然價值,對於超越工業文明社會,確立社會全麵轉型的價值觀,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建設生態文明社會,需要價值觀的生態轉向,走出人類中心主義,確立生命和自然界有價值的觀點。

“人與自然界的和諧”是生態文明的價值觀。馬克思主義曆史觀以“人與自然界和諧”為目標。它反對“自然與曆史的對立”,主張“人和自然的統一性”。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於使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特別是人與自然界的和諧。”[8]這種“世界革命化”的曆史使命是推動世界兩大變革。他們說:“我們這個世界麵臨的兩大變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9]

我們要按照生態文明的價值觀,建設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建設“更加和諧的社會”的使命,並且明確要求:建設一個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10]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決定,完整地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綱領。

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在中央黨校的講話中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11]

“民主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麵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公平正義”是社會各方麵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誠信友愛”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充滿活力”是能夠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是社會組織機製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方針政策。

2005年9月15日,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發表《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講話,提出了和諧世界這一重大國際倡議。“和諧世界”的內涵:(1)和諧世界,是一個和平、穩定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裏,各國之間相互信任、和睦相處,通過公平、有效的安全機製,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與安全。(2)它是一個民主、公正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裏,各國主權平等,國際關係以法製和多邊主義為基礎,世界上的事務由各國協商解決。(3)它是一個互利、合作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裏,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的進步,有利於國際社會的共同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4)它是開放的、包容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裏,不同文明開展對話,取長補短,不同社會製度和發展模式相互借鑒、共同發展。

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國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戰略選擇。這條道路的精髓就是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促進國際和平。我們的目標是,所有國家的經濟共同發展,所有民族的文化共同繁榮,所有的人民生活富足、幸福和康樂。

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這就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價值觀。它的製定和實施,是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生態和諧的實現,是生態文明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重要步驟。

2.生態文明道德建設。

按十八大的要求,全麵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從生態文化的角度,要加強環境倫理學建設。環境倫理學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倫理信念、道德態度和行為規範的理論思想和實踐,是一門尊重自然價值和自然權利的新的倫理學。它根據現代科學所揭示的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規律性,以道德手段從整體上協調人與人的社會關係、人與自然的生態關係,建設和諧社會。

環境倫理學的主要特點是道德對象範圍的擴大,從人與人、人與人社會關係的領域,擴展到人與自然關係的領域。因而,它認為需要改變兩個決定性的概念和規範:(1)倫理學“正當行為”的概念,必須從人和社會擴大到生命和自然界,要求對生命和自然界本身的關心,尊重所有生命和自然界。英國生態學家A·萊奧波爾德提出,“當一種事情趨向於保護生物群落的完整、穩定和美麗時,它是正確的;否則它就是錯誤的。”(2)道德權利概念,必須從人和社會的利益,擴大到生命和自然界的利益,確認生命和自然界的實體和過程,在一種自然狀態中持續存在的權利。而且,隨著道德對象範圍擴大,人的道德活動範圍的擴大,人的道德基本原則和道德規範,道德標準和道德目標也隨之變化,發展一種新的倫理學——環境倫理學。

環境倫理是一種責任倫理,它提出人對生命和自然界的恰當尊重和責任。從時間—空間的角度,它從現在擴展到未來,顧及遙遠的人類子孫後代與世界的未來;從區域擴展到全球,顧及全球範圍的人類生存條件;從人際關係擴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它關心未來,關心自然,關心後代,關心整個生命世界。德國哲學家尤納斯說:“人的行為已經涉及到整個地球,其後果影響到未來。因此,人類應當承擔的義務亦應有同步的增長。我們大家都是人類集體行為的參與者,都是這一集體行為所帶來的成果的受益者。現在,義務則要求我們自覺地節製自己的權力,減少我們的享受,為了那個未來的我們的眼睛看不到的人類負責。”其目標不僅是使現在及未來的人類生活得好,而且是保護整個地球上人與其他生命生存的基礎,保護人類、生命和自然界。它從對生命和自然界價值的確認,到人類的新的責任的確認。它是一種新的倫理學。它的產生是人類道德境界的提升,是人類道德進步、道德完善和道德成熟的表現。這是人類新生活的需要,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