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需就是享受生活(1 / 1)

內需就是享受生活

編者的話

前幾天一個網名叫“@羅素的三杯茶”的新浪博友發了一篇有關“High movers和Low movers”的研究性文章,引發了異乎尋常的轉發和熱議。

這個長微博主要是對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家Shigehiro·Oishi所做的一係列有關工作和居住地遷徙對人生影響研究的概要總結。High movers這類人年輕時就離開家,出去看外麵的世界,大學、研究生、工作,一直在更換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和國家;Low movers這類人則一直待在自己的出生地發展。前者羨慕後者身邊擁有那麼一撥從小玩到大的朋友,而後者羨慕前者能有機會去體驗大千世界。說到底,這篇長微博之所以引發如此高的關注和熱議,關鍵在於它擊中了當下中國社會轉型中的結構性要處。

從改革開放伊始,在釋放了農村生產力積極性的同時,也迅速解放了曾被綁在土地上30年的8億中國農民,以及眾多被各種體製壓抑著的知識分子、小手工業者等等。曾經紅極一時的電視劇《打工妹》和電影《黃山來的小保姆》都從某種角度審視過新市民群體,可惜流於表麵。目前國內尚沒有類似上述“High movers和Low movers”這樣高質量的從人生的角度上對人口流動性給社會帶來的結構性變化進行研究。

當前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已使提振內需成為內地開啟中速增長周期的主引擎。而內需消費必然要和流動人口帶來的社會變化緊密相關。

在去年12月中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國新領導層確定了包括持續促進經濟發展和解決農業問題等在內的六個基本方針,其中五個方針與去年相同。而新提出的是推進城市化。有分析認為,這是指要降低人口從中國農村地區向城市地區轉移的阻礙。而稍後從最高層不斷發出的“未來幾十年最大的發展潛力在城鎮化”的聲音,明確地將內需與城市化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另據上海證券於去年12月14日發布的報告顯示,如果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將帶來7萬億元的需求。而中國的城市化率截至2011年底僅為51.27%,相比之下,日本為91%,美國為82%。這對於在2012年注定越過名義GDP總額50萬億元大關的中國來說,未來30%的城市化率所帶來的成長空間之大令人震撼。

但令人沮喪的是,上述中國51.27%的城鎮化率,是按城鎮常住人口統計的,其中還包括了1.6億的農民工群體。如果按戶籍來算,人口城鎮化率隻有35%左右,遠低於世界52%的平均水平。

所以放開戶籍製度不是可行不可行的問題,是一定要立即、馬上、全麵、徹底推進的問題。如果要真的想開啟持續穩定的新一輪的中速經濟增長周期,最重要的就是要讓來到這個城市的人腳步慢下來,在普適的市民福利與公共服務體係下,悠然地開始生活,無論他是願意持續變換城市和工作,還是願意守在自己的家鄉,他都可以愉快地享受生活。而這樣高質量的生活本身,在經濟學意義上,你也可以把它表達為內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