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為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提供重要支撐,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連日來,《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津、川、粵、鄂、遼等數十省市展開調研,把脈職業教育現狀,找尋發展症結,問計改革方向。
廣大師生和學者官員認為,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中國職業教育建立了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係,形成了基本完善的法律製度體係,探索了靈活多樣的辦學模式,培養了數以億計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經濟社會做出巨大貢獻。
職業教育也麵臨巨大挑戰。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持續調整、人口結構變化等壓力之下,與職業教育相關的法律政策體係、頂層設計等根本性問題需要破解,校企合作、師資培訓等現實性問題有待解決,職教園區“大躍進”等苗頭性問題應當關注。
針對這些問題,一些基層師生和幹部、學者建議,職業教育應該把握機遇加快發展、直麵問題持續改革、統籌兼顧保證落實,真正實現職業教育優先發展,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
又到一年畢業季,800多萬學生將從中職、高職、技師學院等職業院校畢業,在獲得相應學曆文憑以及職業技能後走向社會,進入生產和服務部門第一線,成為支撐實體經濟持續發展和戰略轉型產業大軍的主體力量。
經過“劉易斯拐點”,維係我國三十多年高速發展的“人口紅利”正在慢慢消失。得益於職業教育的優先發展,“人才紅利”正加速釋放。2002年以來,職業院校畢業生已經累計超過8000萬,還有每年達1.5億人次職業培訓的學員。他們在服務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作用,在服務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共建共享,在服務農業現代化中實現自身增值,在服務中小企業發展中提升能力。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位於太倉中德企業合作基地內,院長魏曉峰介紹,學院與德國企業共建培訓中心,合辦“訂單班”,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知識和操作能力出眾,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目前,由於健雄學院的人才培養優勢,合作基地內的德資企業持續增加,已經從最初的40多家增長到現在的兩百多家,為地方經濟轉型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服務中小企業方麵,職業院校主動對接產業,有效助解了製約中小企業發展的人才和技術瓶頸。統計顯示,2012年全國在300人以下規模企業就業的高職畢業生有近六成,成為推動中小企業產業集聚發展的生力軍。
在推動科研創新技術突破上,職業院校在技術轉化、生產工藝創新等方麵有天然的優勢。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李登萬給本刊記者講了一個故事:南海油氣鑽探開采需要特殊鑽頭,研究院設計完成後如何生產出來卻難倒了不少大專家、大教授。全四川不管是知名大學還是大型工廠至少需要半年,而這個學校的老師學生研究一個月後搞定,為重大國家項目贏得了時間。
彌合社會分化促進教育公平
職業教育是麵向人人、揚長補短的教育,在彌合社會分層、促進教育公平上意義重大。
天津市機電工藝學院是一所中等職業院校,目前有在校生7000餘人。院長宋春林說,目前上中職的學生,一般都是學習成績上的“弱勢群體”,存在家庭問題和心理問題的比例較大。“我做過一個統計,全校學生父母沒有一個科級以上幹部的,有一個班裏三分之二的學生家庭不完整或者存在問題,還有一些學生有不良嗜好或者心理問題。”
職業教育使畢業生提高了就業能力,獲得比較好的收入,有利於打斷貧困“繼承”,彌合階層分化。據統計,2013年全國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率為96.81%,超過四分之三的畢業生就業起薪在1500元以上。高職畢業生情況更為樂觀,有關機構統計表明,2012屆高職畢業生就業率為90.4%,畢業半年後月收入為2731元。畢業後工資漲幅為120%,整體上在畢業三年後就實現收入倍增。